荷蘭限制出口?我國能否再造晶片產業鏈?

2023-07-03     凱恩斯

原標題:荷蘭限制出口?我國能否再造晶片產業鏈?

傳了很多天的荷蘭最新的半導體出口管制新規算是落地了。

ASML官網發表聲明,荷蘭政府當日發布針對半導體設備出口的管制新規(EUV銷售已經被限制)。ASML表示,最先進的浸沒式DUV系統(NXT:2000i及之後型號)需要申請荷蘭政府的出口許可。高端DUV光刻機出口限制情況與今年3月ASML預期的一致。荷蘭這次宣布的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新規,浸沒式1980Di型號還可以向中企出貨。2000i及後的型號需要向荷蘭政府申請出口許可證,雖然說是向荷蘭政府申請,可能過申請下來的機率應該很小。荷蘭和日本都是把光刻機限制標準為45nm以下,不同的是荷蘭還要滿足另一個條件,就是DCO值小於或等於15nm。

這樣看或許有些不好理解,我們詳細拆分,來看看對我們的晶片產業影響有多少?

來看看對我們的晶片產業影響有多少?

詳細來看,這次管制的產品多是涉及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和設備,像技術領先的沉積設備和浸潤式光刻系統,

晶片半導體設備上用來做EUV技術的所有設備、技術、材料,難以出口,像EUV光刻機,EUV光罩保護膜、EUV光罩保護膜生產設備。

光刻機產品里,波長小於193nm的光刻機,不能出口,這類代表像EUV光刻機。

波長為193nn的光刻機,也有限制,如上文所述,若是可以生產45nm或更小解析度,且小於或等於1.50nm最大專用卡盤覆蓋值(DCO值)的光刻機,就不能出口。

浸潤式光刻機,使用的是193nm光線,解析度小於45nm,DCO值小於等於1.5nm,那麼也是不能出口。1980Di型號的DCO值正好小乾等手1.6nm。所以ASML的1980系列能夠不受荷蘭出口限制影響。

除了這些,像一些原材料技術設備也不行,比如用來製造金屬剝離的原子層沉積(ALD)設備、設計用於矽(Si)、碳摻雜矽、矽鍺(SiGe)或碳摻雜SiGe外延生長的設備,以及一些先進的設備、技術、軟體等,都被限制出口。

能看出來,荷蘭的這次限制出口的產品多是聚焦14nm及以下的工藝,對於成熟工藝,好像限制還少一些。

這個規定等著生效的時候,像阿斯麥在內的荷蘭晶片製造設備廠商想要出口一些產品,得經過荷蘭政府點頭才可以。即便是沒說針對哪些的國家,但這個措施一看就知道是針對我們來的。荷蘭是光刻機設備設計製造生產的大國,荷蘭的阿麥斯公司每年對華出口的設備份額,占其全球市場份額的15%以上。就拿去年數據來看,我國大陸是ASML第三大市場,去年全年為ASML貢獻了29.16億歐元的收入,占總營收的14%。緊接著中國台灣、韓國、美國、日本也是ASML的大市場,而這涉及的產品占ASML營收的34%以上。

之所以選擇對華出售光刻機,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我們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阿斯麥賣給我們也是需要尋找了一個新的增長點。

那麼對我們來說,之前ASML研發的最先進極紫外光(EUV)設備就已經禁止銷往我國。現在限制更進一步,ASML將對華限制出口深紫外(DUV)光刻機等半導體技術。我們相關廠商可能將無法得到新的最先進晶片所需的光刻機設備和軟體服務,沒有荷蘭的光刻機,對我們進口製造先進半導體的關鍵設備有很大的影響。畢竟在半導體製造領域,DUV光刻機可以用於製造7nm及以上製程的晶片,這就包含了很多數字晶片和幾乎所有的模擬晶片,隨著先進位程向5nm及以下進化,EUV成為未來光刻技術和先進位程的核心,主要用於7nm及以下先進晶片製造工藝,荷蘭ASML是唯一的供應商。

國內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仍然較低,截止2022年僅為22%,其中薄膜沉積等環節國產化率不到10%,其實封是不可能完全封住的,只能是減緩了我國晶片半導體產業升級的速度。

如何打造區域化產業鏈?

全球晶片半導體產業鏈已經發生了細微的變化,從全球化向區域化、自主化轉變, 各國尋求建立國內半導體生態系統。

前一陣有傳美國將會正式宣布限制英偉達的人工智慧晶片對我國的出口,這條消息得到一個修正,英偉達直接發表相關的說明,英偉達財務長科萊特·克雷斯表示,「從長遠來看,禁止向中國出售我們的數據中心圖形處理單元(GPU)的限制一旦實施,將導致美國產業在全球最大市場之一,永久失去競爭和領先的機會,並影響我們未來的業務和財務業績。」

英偉達是不願意放棄中國的這個大市場,畢竟AI晶片上我國能貢獻五分之一左右的營收,要是禁止出口,那麼也會影響英偉達的全球市場份額,或許會降低英偉達在全球最大市場當中的競爭和領先能力。

真正意義上全球特別中美之間徹底的脫鉤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不是限制企業產品出口就可以形成。相關晶片廠商也不願意放棄這麼賺錢的市場,把這篇市場拱手讓人,一些國產的大模型全去購買其他廠商的AI晶片之後,一個是自己的地位下降,另一個是給了對手占領市場的機會。若是沒有其他廠商進來,等到我們的AI晶片廠商做起來之後,國產的大模型全去購買自己的產品,這也是有利於建立我們自己的產業鏈,設備製造以及應用生態,要是這些產業鏈都做起來了,那麼國產的企業的模型跟系統相互建立起生態之後,就沒英偉達什麼事了。

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一些產業想要脫鉤,在限制一些企業晶片產品出口中國之後,有些晶片廠商開始在美國以外地區投資建廠,想要建設新的多元化晶片產業鏈,有些國家也在競相引進晶片巨頭,實施產業「再全球化」。像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開始頒布一些激勵和補貼政策,吸引一些晶片廠商拿到政府補貼去投資,重複性建廠。像台積電之前計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兩座晶圓廠,製造3nm、5nm晶片。要投資四百億美元,這成為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案之一。還計劃在日本九州島熊本、德國等地非本土投資建廠。

美光計劃今後數年對日本投資最高5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4億元),在日本廣島工廠引進最尖端製造設備極紫外線(EUV)光刻裝置,生產新一代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晶片等。還要在印度投資10億美元以上(約合人民幣71.3億元),設立一家晶片封裝工廠。

英特爾也要在以色列投資建廠,包括2021年的100億美元在內,總額達250億美元,以在以色列基耶蓋特市建設一家晶片製造廠,這將是英特爾在以色列建設的第三家工廠,計劃於2027年運營。當然了,英特爾也會利用外國政府的補貼,作為與以色列達成協議的一部分,英特爾很可能獲得一筆占其總投資12.8%的重要政府補助。若是真的,那麼英特爾這次新建廠花費的金額可能也就100多億美元左右,剩下一部分是政府補助,另一部分是此前承諾的100億美元的階段性投資。

這兩年對我國晶片半導體的封鎖以來,我國晶片半導體進口方向也有了細微的變化,我們也在積極吸引現金的廠商到國內建廠,比如意法半導體集團和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找到了答案。兩家公司聯手,攜手投資3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8億元)要在重慶打造一家專注於8英寸碳化矽(SiC)器件大規模生產的工廠。荷蘭半導體企業KMWE之前宣布,將要在我國建設一座工廠,預計選址將會落戶無錫。大家可能不熟悉KMWE,KMWE是ASML的上游供應商之一,在全球光刻機產業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提供包括CNC加工、超聲波清洗等多種加工和製造解決方案。

海關總署6月發布相關數據以來,這次荷蘭實施出口管制新規傳聞前後,今年5月,中國從荷蘭進口大量的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製造設備,總額達3.84億美元,年增長66.44%,使荷蘭取代日本成為中國最大的集成電路製造設備進口國。

詳細來看,同期荷蘭、日本、新加坡、美國和我國台灣地區占中國集成電路製造設備進口量的近90%。馬來西亞已經成為我國第六大晶片製造設備進口國,但是進口份額不多。

呂長順(凱恩斯) 證書編號:A0150619070003。【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買賣依據,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c0c9a232c9f7cfd05cf6dc8bd9af1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