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不婚不育,被撒貝寧公開「表白」:這個女人,太牛了!

2022-08-02     窈窕媽媽

原標題:45歲不婚不育,被撒貝寧公開「表白」:這個女人,太牛了!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一直以來,社會對女性仿佛永遠獨有一套「評價體系」。

性格要溫柔似水;外形要「白瘦幼」才好看;到了年紀要結婚生子;生了孩子還要平衡事業和家庭……

我們被這些無形的巨浪裹挾著前進,常常忘了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慶幸的是,總有人選擇逆流而上,告訴我們:除了你自己,沒有人可以定義你的人生。

她就是韋慧曉。

一個讓撒貝寧嘖嘖稱讚,「牛到連電視劇都不敢這麼拍」的女人,一個重新定義了「女性力量」的女人。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再次想到她。相信她的故事,能給當下迷茫的人一些力量和啟發。

風一樣的女生

1977年,韋慧曉出生在廣西百色的一個壯族家庭。

從小到大,品學兼優的她,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韋慧曉父親是老黨員,喜歡看《新聞聯播》,有很強的家國信念。

受父親的影響,她從小就在心裡種下保家衛國的種子。高考後,她在提前批填報志願時,鄭重寫下國防科技大學,無奈沒能如願,「人家在桂林和柳州就招滿了」。

夢想暫被擱置,她改報了南京大學的大氣科學系。

在大學裡,她是風雲人物。

成績名列前茅;發表多篇論文;參加越野競賽;熱心公益……

畢業後,韋慧曉進入華為,用4年時間做到了高級副總裁秘書。

光環加身,前途似錦,那已經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職場高度。然而韋慧曉決定退出,因為那樣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

後來提起這段經歷,撒貝寧問她,放棄這樣一個無數人羨慕的高職位,怎麼想的?

她說:

很多人戴一塊非常昂貴的手錶,好顯示出自己身價百倍,我對這樣的價值觀完全不感興趣。

我想要的是,一塊不貴的手錶因為我戴過,而身價百倍!

從華為辭職後,她決定考研。

好友勸她「研究生有什麼好讀的,你來我公司,給你100萬年薪」。

韋慧曉婉言謝絕。

兩年後,她以專業第一的成績,成功考取中山大學地球科學專業研究生。

作為冷門專業,地球科學相關項目經費不足、難度很大,但對國家有用,韋慧曉堅持自己的選擇,「如果有些事情應該有人做,但沒人去做,那我願意去做!」

讀書期間,她主動申請去西藏支教;加入西藏地質調查大隊,成為大隊首位派阿里考察的女隊員。

韋慧曉在這裡服務了兩年。

這一路,險象環生。

將近6000米的海拔,車子在無人區陷入泥潭、險些被激流捲走、差點跌落陡崖……

她寫下自己的「遺言」:我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離開了,也不會有什麼遺憾。

並在文字下,鄭重地放上了自己的「遺照」。

照片里,她坐在雪地上,笑靨如花。

34歲那年,韋慧曉博士畢業。

這個年紀,所有人以為她該安穩下來時,她又一次選擇從零開始。

推開另一扇大門

「在經歷了本科、工作、考研、去西藏支教,到2008年考慮博士畢業去向的時候,才清晰的認識到,喜歡紀律、好強的我,最適合的職業就是軍人。」

她向教官了解入伍條件,對方開玩笑說「你想穿軍裝,我送你一套好了」。

「不,我要有自己的軍官證和姓名牌!」

按規定,34歲是博士生特招入伍的最高年齡。

她知道,這是最後的機會。

為了抓住這個機會,韋慧曉給自己制訂了體能訓練計劃。每天跑十公里,風雨無阻。

人們第一反應是「韋慧曉,你瘋了!」

甚至有人說「22年的勤奮苦學,難道就是為了當一名水手嗎?」

面對不解,她無比堅定「我愛航母,我要終生嫁給航母事業。只要能上航母,打掃衛生我都願意」。

經過一年的訓練,她的體能有了明顯改善。2010年,她向海軍首長寄出二百多頁的自薦信,寫道:

為了穿上軍裝,我在兩年前就開始了訓練,把運動當成和吃飯睡覺同等重要的事情來做。

三天後她收到消息:同意入伍。

多年夙願,終得實現。

那一天,她走在校園裡「連樹葉落地都帶著音樂」。

不給自己設限

2012年,韋慧曉如願穿上藍色作訓服,擁抱蔚藍。

入伍當天,她鄭重寫下——此生嫁給海軍。

從那天起,韋慧曉伴隨中國海軍首艘航母,開始了乘風破浪的征程。也是從那天起,她開始嚮往最高指揮崗位——艦長。

「別的國家有女艦長,我們國家也要有!」

起點並不高的韋慧曉知道,這個「野心」確實有點大。

第一次出海,嚴重暈船的她,吐得連膽汁都出來了。

在洗手間看著鏡子裡臉色蠟黃的自己,她沒有絲毫想要退縮,反而愈發堅定,覺得一切都會克服的。

為了不被暈船影響工作,每次出海,儘管身體不適,可她還是馬上作業,直到身體完全適應。

然而,和暈船比起來,駕馭艦艇的知識和技能是更難跨越的門檻。

首次考核,韋慧曉剛過及格線。

深知自己距離合格還有很大差距,她告訴自己,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努力。

35歲的她和二十左右的年輕人搶著擦地板、保養設備,很快熟悉了艦艇上的每一項工作。

後來的考核中,按要求要在30分鐘內找到全艦的艙室,她只用了19分鐘。

3000米成績不太理想,韋慧曉每天比別人練得更多,跑得更久。

一年內,韋慧曉飛速成長,獲得「優秀學員」稱號,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2017年9月,因表現優異,韋慧曉被任命為鄭州艦實習艦長。

對她來說,這意味著,需要掌握的知識急劇增多。

為了牢記裝備數據,她幾乎每天看書到深夜。但不管多晚,第二天早上6點,她還能準時出早操。

儘管足夠優秀、勤奮,但她仍然認為自己是一隻笨鳥,想要做到最好,只能付出加倍努力。因此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恨不得一天有72小時,起碼也要48小時」。

她常用「天花板理論」鞭策自己:每個人的能力都有天花板,她想每天把她的天花板往上頂高一點。

今年海軍節前夕,東海海域上,韋慧曉帶領「紹興艦」完成海上訓練任務。

這一次,她的身份是艦長。

從34歲入伍,到正式成為艦長,她僅用了10年。實力不可謂不優秀。

韋慧曉呆過的大連艦艇學院、遼寧艦……沒有人不服這項任命。

她說「從鄭州艦走到這個講台,只需要幾十米,但是我從一個偏遠山區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走到今天,用了23年。」

從本科到博士,從高管到艦長……韋慧曉一次次跳出舒適圈,突破年齡限制,書寫著自己的傳奇。

誰也無法定義你

儘管如此優秀,但她還是會被質疑。

有人說,34歲才趕「末班車」,早幹嘛去了?

韋慧曉回答「其實到現在為止,我只後悔自己有什麼事情想做但是沒有做,但從來沒有後悔過做過什麼事情。」

被問到什麼時候嫁人,她笑著說:「別人認為我應該做的事,我沒空做。」

她並不認同「中國第一位女實習艦長」這個稱呼:我首先是軍人,其次才是女艦員,敵人的彈藥可不分你是男的還是女的。

「時間上的第一不那麼重要,實力上的第一更為重要」。

回顧她的前半生,大學時參加魔鬼訓練、讀研時到藏區磨練意志、寫二百頁自薦信進部隊……每一步都出人意料。

她用實際行動告訴女性,不要囿於當下的生活,除了你自己,誰也無法定義你。

她同時也為女性提供了另一種成功的樣本——女性也能掌控命運,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希望今天的故事能給困頓中的你們一點慰藉,從而多一些勇氣,去創造、探索屬於自己的生活。

後記:

今天是建軍節。

之所以和大家分享韋慧曉的故事,不僅是她帶給女性突破邊界的力量,更因為她是一名軍人。

韋慧曉之所以選擇航母,是因為「航母與民族崛起緊緊相連」,她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從剪去秀髮,穿上軍裝那一刻,她早已把自己置之度外——

我願意到戰場上去,

哪怕是當「炮灰」,

沒有問題,

我願意!

我們滿滿的安全感,來自如她一般千千萬萬的中國軍人。

在危難關頭,他們挺身而出;

在祖國邊疆,他們寸土不讓;

今天看到一句話,瞬間淚目,

「中國人從來沒有遠離過戰爭,

遠離戰爭的是中國老百姓,

我們只是躺在別人用生命守護的搖籃里」。

向所有保家衛國的軍人致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726ef67b8c2e22dff2080f06e6099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