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大小子,氣死老子」,10-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5件事

2023-04-22     窈窕媽媽

原標題:「半大小子,氣死老子」,10-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5件事

hi,我是窈窕媽媽,點擊關注我

作者 | 桃子媽

來源 | 男孩派原創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最近公眾號又改版了。如果沒有星標公眾號,就會收不到我們的文章,我們的緣分或許就無法再續了……

為了不失聯,希望大家動動手指星標【窈窕媽媽】公眾號,期待你們能在文章發布的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文章。星標步驟如下:

育兒群已建好,進群方法在文末。名額有限,進 群要儘快哦~

期待和你們有更親密的聯繫~~

以下是今天的正文:

有家長向我吐槽,初二的兒子愈發不服管教:

凡事都要和我作對,動不動就頂嘴;

成績一直下降,不是上網,就是打遊戲,根本不知道學習;

一回到家就「嘭」的一聲把房門關上,還不讓我進去;

更讓她接受不了的是,她在房門外聽到兒子打電話和朋友講:「我都快被我媽煩死了,天天就知道圍著我轉,自己沒事做嗎?」

聽完這位媽媽的哭訴,我也深有同感。

顯然,這位媽媽並沒有發現自己的兒子已經到了青春期。這個時期的男孩,既沒有小時候的聽話,也沒有成年後的穩重。

乖巧的兒子好像突然變成了一團火,一點就炸,一碰就燃。

很多家長困惑不已: 明明很懂事的孩子,怎麼突然變得如此逆反且不可理喻?

其實,這是因為家長忽略了一件事——男孩青春期時,身心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對應的教育方式也該換換了。

青春期男孩

「十分熟」的身,「八分熟」的腦

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個逆反期,而青春期的男孩,更是一個定時炸彈,稍有不慎,家長們就會被「炸」得體無完膚:

早戀、打架、逃課、夜不歸宿......

父母越是明令禁止的事情,他們越是想要嘗試。而這一切都和他們的身心變化離不開。

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彼得·瓊斯指出,大腦有自己的「發育時間表」,人類大腦發育成熟大約需要25年的時間,10-18歲時,人的大腦仍在經歷巨大變化。

在這個階段,他們大腦中負責情感、快感處理的邊緣系統已經發育成熟,而負責思考、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前額葉皮質卻還未發育成熟。

來源:《青春期的煩「腦」》

而這個時期的男孩們,正是課業繁重、升學壓力大、人際交往複雜的開始,如果父母這時候去教導孩子「三思而後行」,就好比對牛彈琴。

金星曾在一檔節目中說:

「青春期的孩子是什麼?青春期就是明明知道還是個孩子,還自認為是個大人了。

但父母千萬不能戳破他,父母要學會用愛給他小心翼翼地包上一層薄膜。

等他自己慢慢地成長,等他慢慢地戳破那個薄膜。

等他自己從一條小蟲蛻變成一隻蝴蝶的時候,青春期父母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所以,請不要輕易責備青春期的男孩,每一次的失控、情緒化、叛逆,他們內心也十分驚恐、懊悔、難以接受。

青春期的男孩

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父母

對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往往愛之深責之切。

因為害怕孩子走錯了「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選擇用「權威」制服:

為了更好「關心」孩子,卸掉孩子臥室的鎖,或者直接換成玻璃門;

為了「清楚」孩子的動向,偷偷查看孩子手機聊天信息;

擔心孩子交友不慎,想盡辦法阻止孩子任何出去玩的機會;

父母們在一句句「我為你好」中,不斷地批評他、反駁他、要求他,還一次次埋怨孩子翅膀硬了,不知道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

親子關係,也在這一句句刺骨的批評和責難中走向冰點,卻忘了十幾歲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引導、接納和理解的時候。

正如《解碼青春期》一書中寫道:

「在青春期,身體和心靈的突變就像一場劇烈的風暴。

每一個看上去叛逆、難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強有力的支持。」

這本書的作者喬西·西普曾經就是一個叛逆男孩。

年少時被父母遺棄,在教養院期間被同伴性侵,但無人阻止,也沒有任何人幫助他。

後來喬西被領養,但他懷疑每一個收養家庭接近他的目的,於是用各種惡作劇挑戰養父母的底線。

他逃學,毀壞學校的電腦文件;他從商店偷東西,在校園聚眾飲酒;他到處打架,放火燒東西......而這麼做的唯一目的,僅僅是為了刷新養父母把自己趕走的最快紀錄。

也因此,他幾乎一周就需要換一個寄養家庭,而他也在一次次的被拋棄中,叛逆愈演愈烈。

假如這是你的孩子,看到這裡,可能都要忍不住驚嘆:這個孩子完蛋了,徹底沒救了。但事實上,喬西後來卻成為了一位極優秀的作家。

這離不開他最後一位養父「羅德尼」。

那一年,他14歲。

正值青春叛逆巔峰期的他,在幾經周折後被送到了羅德尼手裡。

和往常一樣,喬西依舊搗亂、惹禍,用各種方式激怒養父母,但羅德尼卻選擇「照單全收」,無論喬西怎麼調皮、惡作劇,都願意包容、接納他。

在一次酒駕被捕後,喬西覺得終於要被趕走了,養父卻對他說:「你視自己是一個麻煩,但我們視你為一個機會。」

這句話,成為喬西人生最為重要的轉折點。

正如喬西·西普成名後回憶:「無論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如何高冷,裝得多麼不需要我們,父母仍然是他們的天,家仍然是他們內心最需要的安全港灣。」

青春期男孩一方面覺得自己長大了,開始表面維持「冷酷」的形象,一邊又通過頂撞父母,挑戰權威的方式,讓父母對自己更加關注。

但他們內心,無一例外,都期望父母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

青春期的男孩,就是這麼擰巴,一邊推開你,又一邊渴望你,甚至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你。

家有青春期男孩

父母不妨做5件事

有句話說:2歲的叛逆能忍,12歲的叛逆難扛。

每個青春期的男孩,和父母之間都有一場無硝煙的戰爭。

但難道,為人父母的我們真的徹底沒轍了嗎?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強調: 「贏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讓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撐中,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

面對青春期的男孩,父母不需要足夠小心,只需要謹記,這個階段的男孩,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是父母的複製品。

和他們相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他們當獨立的人看」。

因此,我們需要:

1. 放下身段,和孩子站在同等位置

美國教育專家傑弗里•伯恩斯坦曾說過:「父母如果執著於與叛逆孩子進行權力爭奪戰,最後只會落得個兩敗俱傷的境地。」

「俯下身子」說話,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奧運冠軍鄧亞萍在脫口秀《夸就對了》里,曾分享了一段和青春期兒子的經歷。

兒子林瀚銘從小聽父母的話,9歲開始打桌球,每天的訓練長達8小時。

就在每個人都以為,未來的林瀚銘一定會在桌球的路上越走越遠,青春期的他好像突然轉了性子。

開始每天沉迷網絡,晝夜不停地打遊戲,並對父母揚言,將來要走電競這條路。

一般父母若是聽到孩子為了遊戲茶飯不思,定會火冒三丈,歇斯底里般與孩子「抗爭」到底。

而鄧亞萍面對兒子「出格」的做法,只對兒子說了這麼一句話:你要真的對這個感興趣,你可以去走電競這條路。

為了讓兒子充分了解電競,鄧亞萍還專門去了兩家國內頂級的電競俱樂部,了解他們的訓練和作息,並把這些轉述給兒子,讓他自己決定。

沒過一段時間,林瀚銘便消了當電競選手的想法。

無疑,鄧亞萍是一位有智慧的媽媽。

面對青春期兒子突如其來的變化,她沒有居高臨下地說教,也沒有高高在上地「指揮」。

唯有尊重而平等地交心。

原來,和青春期男孩的相處,也並不都是劍拔弩張。

父母們還可以「俯下身」說話,和孩子站在同等位置,平等地交流。

2. 放下嘮叨,把「說」變為「聽」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訪談中,說過一句話:「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閉上。」

說教、嘮叨、指責,是青春期男孩最討厭的事情。

青春期的男孩們,急於證明自己,又敏感愛面子,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每天喋喋不休或是對著孩子「瘋狂輸出」,孩子只會變得越來越沉默,最終不再和父母溝通。

和男孩建立「提問」式的平等溝通,把對男孩說「這樣做的壞處是什麼什麼」,改成向他們提問,「說說你這樣做的科學根據」,或「換種做法你覺得會是怎樣的效果呢?」

在父母的啟發和提問下,男孩逐漸敞開心扉,開始分享自己的體會、見聞、煩惱。

這個過程中,父母只需要做一個傾聽者,在適當的時機,補充自己的看法。

而這樣的溝通方式,男孩父母在青春期開始就要建立起來,可以是晚飯後、散步時、或一個空閒的周末。

3. 放下包攬,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但愛得不當,必然會傷害孩子。

大包大攬的照料,不僅會讓男孩變成長不大的「巨嬰」或「媽寶」,還會讓男孩缺乏責任心。

正如有句話所說:寵大的男孩是寵物,用大的男孩是人物。

青春期正是男孩三觀確立的最佳時機。

這個階段的父母,最應該教會兒子責任感、擔當和勇氣。

如果父母仍舊包辦一切,男孩將來就無法成長為一個負責任的男人。

4. 放下較量,學會認慫

什麼是認慫?

認慫本質上,是一種教養的智慧,是以柔克剛,用柔軟化解衝突的技巧。

電視劇《小歡喜》有這樣一幕,父親季勝利和兒子季楊楊多年後再次相見。

一見面,季勝利就忍不住對兒子挑錯,好像這樣才能證明自己作為父親的權威。

而在季楊楊眼中,這個時刻都在指手畫腳,動不動挑刺的父親,看著十分礙事。

後來,季勝利察覺到和兒子的關係越來越差,他便不再和孩子較勁,而是主動了解兒子的興趣,為了兒子去學開卡丁車,甚至虛心向兒子請教遊戲攻略。

而這些主動認慫,顯然起到了效果,父子倆的相處模式逐漸變好,關係也不再僵硬。

在《父母共情陪伴手冊》中有這樣一句話:贏了孩子,讓孩子失去了成長的落腳點;贏得孩子,則為孩子鋪了一塊成長的墊腳石。

和青春期的兒子相處,「贏得」永遠比「贏了」更重要。

5. 放下控制,多給孩子留空間

記得網上曾流傳過這樣一段父子對話:

爸爸問:「你覺得,爸爸最讓你接受不了的地方是什麼?」

孩子盯著父親看了很久,說:「我連什麼時候說話都決定不了。」

初看這段話有些好笑,細細品來,才發現孩子說出這句話時,該是多麼絕望。

青春期的父母,對待男孩,好像那斷了線的風箏,拚命想抓住,控制他們的思想、行為,甚至說話的語氣。

這類家長還有一個專門的稱呼:控制型父母。

他們喜歡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和權威,去「引導」孩子;他們習慣用「改造」的方式,要求孩子走上提前規劃的道路;

但很多父母忘了,孩子就是一粒種子,我們並不能控制它何時開出什麼顏色的花,我們能做的是,就是準備一塊足夠大的空地、除草、澆水,並等待它的綻放。

青春期的父母,應該懂得,教育需要「留白」,父母需要放手。

給男孩們留點喘息的餘地和一塊自由自在的私人空間,允許他們自由生長。

點個「在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所有父母,願每位家長都能明白:教導青春期的兒子,用對方法很重要!

最後:

應大家要求,育兒群已建好,歡迎大家掃 碼 進 群!

此群為總群,為了更有針對性幫助大家解決問題,後期會根據不同需求創建分群。

右側為我的微信,朋友圈會發一些育兒日常和生活感悟,大家添加後有問題也可以直接私信,等你~

End

*本文來源於男孩派(ID:boy666dj),我家有男孩,成長交流平台,400萬精英家長都已經關注我們。

了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86a49e60978c795df86ba3f980b83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