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土的魏碑「墨跡本」,這才是碑學的「真面目」

2023-10-26     書法網

原標題:新疆出土的魏碑「墨跡本」,這才是碑學的「真面目」

新疆出土的魏碑「墨跡本」,這才是碑學的「真面目」

在網絡上或者景區里,通常看到的魏碑都以石刻為主,呈現剛勁朴茂之氣,點畫剛健渾厚、鋒棱外露,字體挺拔險峻,方正寬博,有著鐵畫銀鉤般的質感,蘊含肅穆莊嚴之氣,好像威武的大將,神聖不可侵犯,尤其在冰冷寒芒的石頭映襯下,帶有幾分不近人情的意味,讓學書者誤以為魏碑死板呆滯。

其實真正的魏碑並非如此,在20世紀初,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地區出土了一些石磚,上面有魏碑的「墨跡本」,經過專家鑑定,其中最早的一塊石磚,來自於粷氏高昌國章和七年(公元537年),剩下的誕生時間與它相差無幾,因此這些石磚被譽為「高昌石磚」,高昌是北魏時期一個繁盛的古國。

也就是說這些石磚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與刻碑有著很大的不同,碑刻是古人用毛筆,在紙張、絹布書丹之後,由篆刻家們,將其一點點在石頭上鑿出來,工匠們的書法與刀刻水平,成為一項重大的影響因素,而這類因素十分不可控,畢竟無法保證一個優秀的篆刻家,就是一個書法高手。

能體會出點畫的翻折變化,而且碑石上沒有墨色枯潤、行筆緩急跟內在肌理和意趣,就算技藝強悍者都難以體會神采之美,更不用說初學者,根本無法從「刀痕中參透筆痕」,因此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說:「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好在新疆出土的高昌石磚規避了碑刻的問題,由書法家直接寫在石頭上,沒有經過篆刻跟拓印,而且一直保存在地下,加上吐魯番的天氣乾燥炎熱,沒有經歷風霜雨雪的侵蝕,磚上的字體保存完好無缺,用筆的提按轉折,墨色濃淡虛實,全都清晰可見,最大程度降低外在影響,還原魏晉碑學的「真面目」。

雖然磚上字體在形態上與碑刻區別不大,以橫向取勢,結體略微扁平,帶有渾厚拙質之氣,點畫瘦勁硬朗,轉折處剛健有力,含有鋒芒之氣,但在細節上慢慢品析就會發現,石磚中的字體生動流麗,筆勢富有彈性和略微的彎曲之態,不堅守平正勻稱之風,時而渾厚凝鍊,好似巍峨矗立的巨峰,磅礴而雄偉。

時而筆絲輕盈纖細,好像紛飛的絲綢,流暢又靈動,做到剛柔並濟,有了幾分「人情味」,點畫的粗細,力度輕重以及行筆緩急,十分自然鮮明,可謂顛覆了世人對於魏碑的印象,讓啟功先生在《論述絕句百首》中為其寫了一首詩:「猿翁睥睨慎翁狂,黑女文公費品量。翰墨有緣吾自幸,居然妙跡見高昌。」

詩句中的「猿翁」和「慎翁」,是清代著名的兩位書法家何紹基和包世臣,在清代金石風氣盛行的影響下,致力於鑽研碑文,技藝頗為高超,不過他們臨寫的《張黑女墓誌》、《鄭文公碑》還是缺乏一點韻味,直到它看見這些高昌石磚,才明白魏碑的精妙所在,因此學魏碑者,不妨多看看它們。

您對「高昌墓磚」有何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60a32fdbd55b34013c0fb5906477b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