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韻文
不押韻的東西不叫作詩。不管是幾言詩,都是一樣。
押韻在文言文沒有標點符號的狀況下,實際上最早出現的是「句讀」的作用,告訴讀詩者詩句在哪裡停頓,類似於「之乎者也」這些虛詞所起的作用。而不斷使用同韻字在對仗平仄的前提下,會大大加強詩詞語句的節奏感。哪裡開,那裡合,哪裡高,哪裡低,哪句是半句,哪句是結尾,都是通過音律變化來實現。
舉個例子。在沒有標點符號情況下的五絕: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此詩是唐朝詩人王之渙作品
注意,真要在古時候刊印,那是豎著排列的,而且分行後是從右往左的,一個沒有讀過這首詩的人拿到這頁紙張是什麼反應?是懵逼的,古今中外的人都一樣。但是我們如果朗讀出來,自然而然就會發現「流」,「樓」押韻的位置為關鍵點,從而理出這一頁文章的正確讀法,得出這是一首五言絕句,前面是標題,後面是作者介紹。
這還只是押韻的一個「句讀」作用而已。
不押韻,讀者就像沒有眼鏡的近視,根本無法知道作品是要表達什麼,無法領會詩人充沛的感情,如何能被作者感動,和作者一起鼓與呼?
押韻是詩歌的基本規則。找不到韻腳,那就不要寫詩。可以用其它短小精悍的文體來抒發感情。我們可以離開詩歌這個場所,寫散文,寫段子,寫金句一樣可以抒發人生感悟,不浪費自己偶然得到的好句子。
五言四句詩
五言詩出現較早,但是早期是古風形式出現,到後期在宮體詩中逐漸出現四句一「絕」的格式,也就是四句一般為一小節,是可以換韻的最小單位。因為押韻,至少是兩個偶數句尾字韻部相同。所以,要押韻,至少是四句。
後來把這四句一段單獨提出來成為「短、平、快」的絕句形式。而遵守近體格律詩平仄格式的五言四句,我們稱之為「律絕」,也就是通稱的「五絕」,不遵守平仄格式的通稱為「五言古絕」,包含在「五古」(五言古詩)的分類下。
五言四句,就是五言律絕和五言古絕兩種形式。
而絕句因為剛好四句,是押韻的最小單位,同時因為「句讀」的作用,所以在偶數句句尾是必須押韻的,就是二、四句尾。
第一句也可以押韻,但是第三句絕對不能押韻。韻腳字相當於句號,第三句那裡是半句話,只能打逗號,所以禁止押韻,而且平仄聲調也必須和韻腳字相反,以示區別。
比如《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第三句「目」不但不押韻,而且是仄聲,與「流」、「樓」平聲韻區別,這是律絕。
比如《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第三句「翁」不押韻,是平聲,與「絕」、「滅」、「雪」仄聲韻區別,這是古絕。
不要小看五言詩,詩的結構是精巧的,音韻是有節奏的,內容是完整的。
五言四句詩,句尾一定是押韻的,否則就連詩都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