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解自我厭惡的4個小方法

2023-06-15     簡單心理

原標題:瓦解自我厭惡的4個小方法

你有什麼對自己(根深蒂固的)負面認知嗎?比如:我是一個窮人、我是一個胖子、我是一個不受異性歡迎的人等等。

一個人心理層面上對自己的認知通常很頑固,改變它並不容易(哪怕現實狀況已經變了)。而且這樣的負面信念會在很多方面制約著我們,產生進一步的負面影響。

負面認知到底是怎麼形成的?能成功改變嗎?

本期簡單聊聊 ,就邀請編輯們結合自己的經歷,分享了她們如何跟厭惡自己的部分和解,也有不少實用的小技巧。

一起來看看吧~

社恐終於不再是存在於我身上的一項「頑疾」

我從小就知道自己「社恐」,只不過那時這個詞還沒有出現,父母向別人介紹起沉默寡言的我時,總會說「這孩子內向得很」。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替代了我去完成了很多與外界的接觸。在進入初中之前,我幾乎只和自己的家人、老師、同學說過話。

呆在玻璃罐子裡太久的我,在不得不去和「社會」產生連接時,總會下意識地表現出抵抗情緒。我到現在還記得,每次外出吃飯,當我爸叫我去拿個餐巾紙或者去結帳,我總是裝作聽不見,能不去就不去,即使被臭罵一頓也無所謂。

上了高中,我進入了一所寄宿制的學校,父母沒辦法再代替我完成這些接觸,我社恐的情況也因此緩解許多,但根本的性格直到現在也沒有發生改變。一直到大學畢業後, 我都堅持認為社恐是存在於我身上的一項「頑疾」,我討厭自己的怯場,討厭自己的唯唯諾諾,討厭在人群面前的緊張,討厭那些連開口說話都沒有勇氣的時刻。

圖片來源:buzzfeed.com

直到社恐這個話題開始流行,我才發現原來有那麼多和我一樣的人,原來社恐其實是大部分當代青年的一種「通病」。有段時間,我看了許多有關社恐、內向的文章和書籍,只不過這些書籍 不是關於如何改變的,而是關於如何正視社恐這件事。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社恐」「社牛」的知識,可以看我們之前的文章 你完全可以做個社恐,並且快樂

就像悲傷、憤怒一樣,它們只是情緒的一種,而情緒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現在,我也不會將社恐視作自己亟待解決的缺點,反而會認為, 這是我與人相處時,一種屬於我自己的模式。

負面認知就像泡泡,

隨事情來,也能跟著事情走

我沒有什麼太根深蒂固的關於自己的負面認知,當然成長過程中「感覺自己糟糕」的時候也不少,但 它們大多是動態的,隨著一些事情發生出現,也跟著一些事情消散。

舉一些例子吧:青春期和喜歡的男生表白失敗,於是認定自己「是一個對異性沒有吸引力的女生」,有些自卑,但後來隨著第一次戀愛遇到很好的男生,證明了這個認知不成立,於是消散。

剛開始身體發育的時候變胖,於是認定自己「是一個有胖子基因的人」,很多年和食物的關係都彆扭,後來開始運動+健康飲食,很多年體重也很穩定,偶爾胖了也能瘦回去,於是修改認知,「我是一個正常身材的人」。

因為爸爸從小性格冷漠,沉默寡言,一度覺得「我是一個讓爸爸討厭的小孩」,長大後有機會和爸爸溝通表達,並且了解他的成長經歷,知道他為啥是這樣的性格後,就明白了,不是不愛我,而是他沒有很好地「表達愛的方式和能力」。

於是我理解了負面認知是這樣一種東西: 生活中總免不了給我們帶來這樣那樣的失望和痛苦,為了獲得一種控制感,我們需要給這些痛苦一個「解釋」,而怪罪到自己身上是看似最合理的解釋,「是我不好呀,要是我更好一點,就不會有這樣的痛苦了」。

然後隨著時間我們對發生的事情有更全面的認識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解釋是有問題的,負面認知也會得到修正。它們就像泡泡,不斷出現,也不斷消失。

前提是,你要學會放手。

所以面對負面認知真的可以更放鬆一點, 我因為一件事對自己有糟糕的感受≠我這個人就是糟糕的。

圖片來源:flickr.com

總結一點老高敏感人

可以 flourish 的外部條件

不知道有多少高敏感人和我一樣,從小被評價著「嬌氣」長大。

比如對聲音/光線/氣味等異常敏感,尤其是密閉環境中的噪聲(高鐵飛機電梯),常常讓人心裡燃起一股無名火;如果那天要跟陌生人社交,最多三四個小時就沒電了,需要大量獨處來提供緩衝。

大人們覺得:你這孩子真嬌氣。別人咋沒事?

哇,全是我的問題。我曾羨慕過那些皮實、鈍感的同事,因為他們就算出差、有噪音也會睡得好;看電影看到爛片,也不會頭疼腦熱拉肚子;跟人聊天時覺察不到潛台詞,反而能勇敢地持續聊下去。

重點是, 他們似乎不必像高敏感人那樣,始終一邊「克服著某些看不見的東西」一邊生活。

圖片來源healthline.com

負面認知就是這樣工作的——從「需要克服自己的特質」開始,我就已經想錯了。我感到,除了內部的接納,對自己負面認知的糾正還涉及 3 個外部條件:

1.你能看到某些「高敏感」的人仍然獲得了世俗意義的成功。

對於所有存在少數屬性的群體來說,role modal 都重要。當你看到 ta 能做到,就能認識到「皮實、鈍感」並非必要條件,原來內向的人也能做到,原來我們可以到達目的,而「不必殺死自己」。

2.外部評價環境的變化。你身上所謂的「負面屬性」變得不重要了。

在我的家鄉,「活絡、靈光」是對一個小孩的最高稱讚。但後來我發現,換城市、換工作、更新你的支持網絡,都可以導致評價體系的變化。在包容性更強的地方,人類多樣性也會得到更大的尊重。

3.你發覺了「高敏感」的積極的那一面,並通過它獲得現實勝任感。

性格特質不可能只有壞處。對其有科學認知,意味著全面地看待它,為自己賦能有利的部分。比如,高敏感人通常可以更好地利用(而非壓制)直覺,也適合做一些需要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工作。

這些外部條件似乎都需要一點運氣。如果你仍然處於掙扎之中,我想告訴你,最糟糕的時刻,也是最接近變好的時刻。因為那時你再也沒什麼可失去了。你的所有動作都將是為了重生。你到達了一個珍貴的奇點: 拋棄外界眼光,全然認可自己的存在。剩下的就交給時間。

直接上乾貨,改變負面認知的 4 個小方法

哈哈哈,我想接著上面的發言繼續說。如果你對自己的負面認知,除了接納(或者接納之後)也依然很想做出改變,我總結了自己常用的和書里學到的幾個方法。

1.「別人都行我也行」

拿我不會騎自行車來說,我會告訴自己:「這麼多人都會騎,證明這件事情沒有想像中難,既然我是一個普通人,那我肯定也行」。這樣的心理暗示能幫助我更合理地認識學騎車的難度,不至於被嚇跑。

這個方法可以更細緻一點,如果遇到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可以嘗試列出自己認為做到這件事情需要的特質/能力,然後逐個核對自己是否擁有這個特質,對於沒有的特質繼續問自己有沒有可能克服/擁有。 大部分想像中的害怕都經不起這麼細緻的推敲,你會發現自己很有可能勝任

圖片來源newyorker.com

2.重新給它積極定義

我一度很社恐,覺得跟不熟悉的人談話就是緊張+耗費精力,不可能有別的好處,但又覺得自己需要新朋友。後來被一個博主啟發,我嘗試把它變成一個可以自我進步的挑戰(主要是我太愛自我進步了):那就 去體驗這種緊張,練習耐受緊張情緒,甚至找到讓自己在緊張中放鬆的方式甚至應該多多接觸一些人,了解什麼特質的人讓我覺得舒適,以後找朋友才不會出岔子。

當我們覺得一件事情完全沒有好處時,往往是只關注到這件事情的負面,你可以不停問自己:還有其他看待這件事情的方式嗎?如果從積極角度看的話會有什麼?如果不做有什麼壞處?

3.用行為檢驗信念

比如,我覺得朋友其實都不喜歡我。那麼我可以直接去問對方對我的評價怎樣,這當然是一件讓人害怕的事情,所以我會先挑不那麼可怕的人去問,問問對象、問問親近但總是說真話的朋友,在嘗試的過程中可能會擁有新的體驗,它讓我們能更正確地看待我們的認知。

我還會搭配用一個很粗暴的方法,每次有焦慮害怕的情緒,我會不停告訴自己「都是假的!這些情緒和想像都是假的!」,這對我很有用,它能讓我開始做嘗試。

4.做自己的天使朋友

你可以找一個公仔代替現在的自己,或者找一個跟自己情況相似的朋友,嘗試跟 ta 對話。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會怎麼看呢?可以有好幾個來回的對話,幫助對方打消不合理的信念。

我可能會對覺得自己長得不漂亮公仔說:你不會覺得只有校花那樣才叫漂亮吧?明星化妝走近看也不好看啊。你皮膚這麼好耶。我最近就有覺得很好看的胖女生很豐滿陽光。你看看身邊是不是自信的朋友都很好看,好看根本不是指皮囊好看。

這些方法參考了認知行為療法裡面的部分工具和技術,如果你對做出改變感興趣,並且能閱讀枯燥的教科書歡迎更多了解。

你身上的「頑疾」是什麼?

又是怎麼改變的?

歡迎評論區分享出來哇!

找個諮詢師聊聊

————————

編輯:寒冰

責編:kuma

封面:giselledekel.co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40b4b053364b5a729e2038b26c1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