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我算見識了:老人帶娃,最怕「沒事找事」

2023-01-29     窈窕媽媽

原標題:今年春節我算見識了:老人帶娃,最怕「沒事找事」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可算熬到上班了!你們都開工了沒?

回老家這麼幾天,帶娃帶得我實在有點心累。

一方面是娃回了老家就像脫了韁的小野馬,一刻也停不下來,我在後面追得身心俱疲。

另一方面,老人實在太慣孩子了。更要命的是,家裡好幾個老人輪流慣,有些我也不太好直接說......

有一點我感觸最深: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多時候是被大人親手毀掉的。

我們在家的這幾天,家裡幾個老人眼睛就像長在了孩子身上。娃一動就開始幫忙穿衣服、穿鞋,吃飯喝水都要追著喂……

不僅如此,還習慣拒絕孩子一切「他們認為會有危險」的嘗試和探索。

這兩點,都跟我平時帶娃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馳。

兒子早就習慣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和獨立,所以在老家備受束縛。

那天爺爺幫他穿上鞋,小傢伙都急眼了,眼淚汪汪地喊:「爺爺,我自己會穿!」

然後忿忿地硬要脫下鞋自己重穿一遍,「你看,我可以的」。

看得爺爺一邊誇他一邊尷尬地笑。

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有過類似的經歷,甚至不只老人,很多父母因為「太愛孩子」,也會不自覺地去「幫」孩子。

其實,這種愛,反而是一種傷害。

心理學有個觀點:

孩子並不希望大人事事照顧自己,家長也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

過度保護,因噎廢食

拿我兒子的「穿鞋事件」來說。

他一直在強調,我可以,我能做到。

從孩子的角度看,就是大人幫他做了,他原本能夠做到的事。

他感到不舒服,恰恰是因為這種強行干預,否定了他的能力,也間接剝奪了他自主做事所帶來的成就感。

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

是不是當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學會某項技能,就會忍不住向父母展示一番?

看似是在炫耀「我很厲害」,實則是在和父母分享自主成長帶來的喜悅。

如果家長總是事事代勞,孩子漸漸就會失去探索外界的驅動力。

當然,父母疼愛孩子,是人之常情。

過度保護,反而會成為阻礙他們人生的絆腳石。

想起一個令人惋惜的新聞。

海歸博士大衛,畢業後宅家7年不工作。如此高學歷的他,還要靠患有尿毒症的82歲老母親用微薄的退休金養活。

母親苦勸兒子找份工作,甚至將其告上法庭,可大衛依然視若無睹,理所當然地過著啃老生活。

面對這樣的局面,母親悔不當初:「都怪我沒教育好,樣樣包辦,他從小什麼都是現成的,依賴慣了......」

演說家托蒂·伯德說,孩子成長有四個階段,抱起我,抱緊我,放下我,對我放手。

如果家長該放手的時候不放手,不給孩子面對坎坷起伏的機會,那麼孩子往往很難發展出面對、解決「失望」的能力。

內在小孩沒長大的人,總會想靠外界,而不是靠自己。

將來,他很可能會為了逃避現實和困難,成為一個事事依賴於別人,無法自我負責的巨嬰。

此外,父母的過度保護,也可能會把孩子推向另一個極端。

美劇《黑鏡》,一位母親為了更好地保護女兒,給她植入了可以屏蔽一切危險、不堪等負面影像的科技晶片。

只要不好的事情發生,孩子眼前就會出現馬賽克。

母親認為這樣能讓女兒遠離不安,卻也奪走了她看見真實世界的權利。

最後,女兒精神崩潰,打暈母親逃了出去。

現實中,也有類似的例子。

比如那個,從小被父母過度「關心」,赴美12年也不願回家的男孩王猛。

他曾寫過一封長達15000字的長信,解釋自己之所以會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以至於無法正常工作,完全是因為父母對自己的「過度關愛」和控制。

一開始,他的父親不以為然:我們都是為你好啊。

直到王猛徹底與家決裂,父親才慢慢醒悟: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是說替孩子把什麼事都辦了他就會感激你,過頭了就會適得其反。」

家長對孩子的愛與保護也要有界限。

一旦過界,反而會變成一種控制。就像鬆緊帶一樣,拉得越緊,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

孩子的能量遠比我們想像中強大

張家口,富龍滑雪場。

博主@可樂被一個3歲男孩的滑雪技術折服。

驚嘆之餘,實在忍不住拍下視頻發到網上:「這麼小竟然能滑這麼陡的高級賽道。」

很多人紛紛評論:我還不如3歲寶寶滑得好。

不過,也有人表達自己的擔心:孩子這麼小,做這個多危險,家長太不負責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和天賦,就是被家長的「自以為是」抹殺掉的。

總以為孩子不會做,不能做,做不到,殊不知,孩子的能量遠超我們的想像。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當孩子遇到困難,我們要做的,是給予一定的尊重和支持,而不是直接否定孩子繼續嘗試的權利。

之前刷到一個視頻。

一位爸爸帶5歲女兒學滑板,過程不太順利。

女兒摔倒疼哭,爸爸趕緊上前抱住,並安慰她:你剛剛這個動作很厲害!有時在坡道上摔倒也很正常。

女兒平復心情後,依然想嘗試。爸爸既沒有阻止,也沒有強行鼓勵,而是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挑戰高難度動作,心裡確實會怕怕的,想不想再試試完全取決於你自己,這也不是非做不可的。」

之後,女兒決定突破自己,學會這個動作。

爸爸便在一旁守護,給予動作指導,幫女兒緩解緊張情緒。

來來回回嘗試很多遍之後,女兒終於做到了。

她高興地和爸爸比著「耶」,興奮的情緒無以言表。

這一刻,她一定感受到了自身強大的內在能量。

孩子年齡小,不代表他一定脆弱。

當父母給予孩子信任,孩子很可能會回饋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自主權,是孩子成長的動力來源,也是激活他們強大能量的開關。

不做直升機父母,學會做119父母

世界著名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曾在羅馬貧民區建立「兒童之家」。

她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教學,讓這些貧苦、自卑的兒童,在幾年後變成了自信又充滿生機的孩子。

其秘訣就在於,她始終堅信——

兒童具有巨大的潛能,他們生命的發展應該走向獨立。所以要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探索和學習的「兒童世界」。

當然,她也是這樣實踐的——

在兒童之家內,一切事物都要孩子自己動手完成。

而她的角色,只是給予一些必要的協助和引導。

這樣的理念,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樣適用。

好的父母,不會如「直升機」一般,成天盤旋在孩子上方,時刻緊盯孩子的一舉一動。

而會像「119」一樣,在孩子呼叫自己時,適時地出現,提供孩子需要的資源和幫助。

美國有所名叫Tinkering School的學校,被譽為「最不安全」的一所學校。

創始人說,應該讓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情,只有真正操作練習那些稍有一些危險的活動,孩子才能慢慢發展出預測危險的能力。同時,他們也會更善於把頭腦中的創意變為現實。

這裡的孩子,每天都要和木頭、釘子、繩索,甚至還有電鑽、鋸子等工具打交道。

多少父母眼中的禁忌,卻是這所學校的日常功課。

現實結果也向我們證明了,孩子天然具有自我保護的傾向和責任感。

如果大人能信任孩子,並給到他們安全操作說明,孩子會展現出令人吃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創造力。

有學生用二輪運貨馬車創造了10英尺的過山車軌道;還有學生建造出了高達 25英尺高的塔......

孩子的成長,本質是經驗的不斷累積。

育兒博主米爸說,有一次,兒子非在一段崎嶇不平的小路上騎車,他跟兒子說,這種路不適合,但兒子依然要嘗試,結果真的摔跤了。

孩子的手、腿都有擦傷,但他只是自己站起來,拍了拍身上的灰說:還真是,路上好多小石子。

其實,讓孩子試錯,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父母的任務,不是做孩子一輩子的保護傘。而是要讓孩子,自己撐起那把傘。

最後也想發起一個話題討論,希望大家能夠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觀點——

關於給孩子自主權的問題,你是怎麼看的?

在生活中,你有哪些幫助孩子「自主生活」的實用技巧和家居經驗,和我們分享、討論一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5301512aaa8448848c144b8a3392b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