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存世的「狀元」考卷,2460字無可挑剔,不輸現代的「書法家」

2023-09-29     書法網

原標題:唯一存世的「狀元」考卷,2460字無可挑剔,不輸現代的「書法家」

唯一存世的「狀元」考卷,2460字無可挑剔,不輸現代的「書法家」

隋朝時期為了能從全國挑選出卓越的人才,為國家建設、人民生活出謀劃策,於是隋煬帝建立了科舉考試製度,讓許多寒門學子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經過唐宋的開拓發展,逐漸形成完善的體系,在明朝時期,為了讓科考學子的詩卷文字清晰可辨,做到公平、公正,還衍生出「館閣體」。

這種書體點畫平直,形態優美,實用性跟觀賞性兼得,因此一直被沿用到清朝時期,可惜讓人遺憾的是,在我國科舉考試推行的1400多年中,能保存下來的試卷極為罕見,至於「狀元卷」就更不用說,在我國歷史上的700多位狀元中,僅有一人的試卷得以流傳於世。

他就是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的狀元趙秉忠,乃青州府益都縣人(今山東省青州市),父親趙僖是禮部右侍郎,出身於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它考中狀元時才年僅25歲,才華頗為出眾,之後也曾任職翰林院修撰、侍讀學士、禮部侍郎等職位。

但是由於朝中情況日益腐敗,與他正直廉潔的品行不符,一直遭受打壓,所以最終自行辭退官職歸鄉,而且在臨走之前他把自己的狀元卷也給拿走了,由他的後代子孫進行保存,所以此作如今得以傳世,這件「狀元卷」主要根據「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這個問題進行回答。

強調了為君、為官者要修養自身的品德,保持廉潔奉公、厚德載物,不要徇私舞弊額,只著眼於個人利益,還要深化自身的能力,養成勤學苦讀的好習慣,讓自身的能力與社會相適應,同時對於親人、朋友多加關愛,建立和諧友愛的社會風氣,無論是天子還是人民,都應當一視同仁。

正是趙秉忠敢於直言的品行,和實用真誠的看法,讓他一舉拿下狀元的名號,同時也為我們研究趙秉忠、魏忠賢等明朝的官場情況,以及社會矛盾提供了依據,當然從書法上看此作也是十分精悍,全卷2460字無可挑剔,每一筆都精到細緻,開頭的簡介採用仿宋體書寫,正文之前是萬曆皇帝用紅筆寫的六個大字:「第一甲第一名」。

正文內容則使用的館閣體小楷,可能很多聽到館閣體幾個字就非常排斥,其實相較於當打一些業餘「大師」寫的「印刷體」,館閣體的根基在於古法,點畫上依然保存著秀逸流美之態,就這樣這件「狀元書」,字體端莊穩健,點畫清晰明了,結構安排緊密精緻中,帶有疏朗之氣,比當代很多專業的書法家水平都高。

彰顯出幾分魏晉時期的風骨,氣韻至今仍然不散,當然能得到良好的保存,也離不開趙秉忠十三代上百年盡心盡力的守護,到了近代傳到趙煥彬先生手中,經過專家的詳細了解跟證實後,最終確認趙煥彬先生的狀元卷為真跡傳世,之後上交給國家,現存於青州市博物館,是其「鎮館之寶」。

您對狀元趙秉忠的書法有何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fe887228bfb064c0309e2946cb70e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