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清朝的王鐸,寫信向親家求糧,雖氣節全無,但書法不輸趙孟頫
內憂外患之下,大明王朝最終在1644年走向了滅亡。李自成的「大順軍」攻陷紫禁城,崇禎帝身邊只有宦官王承恩陪同,君臣二人自縊於煤山。雖說此時北方大部分國土淪陷,關外還有清軍虎視眈眈,但是長江以南依然在明朝控制下,南京還有一整套官僚系統可以運行。
如果君臣一心,明朝還是可以像東晉、南宋那樣偏安一隅,可惜即使在危急存亡之時,爭權奪利依然在南明朝廷上演,而有些世受皇恩、身居高位的臣子,面對清軍南下,選擇了開城投降,其中最被後人唾罵的當數錢謙益和王鐸。
這兩個人在揚州淪陷後奉命守衛南京,但不發一兵一卒跪迎多鐸。當時人譏諷錢、王:「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後來還搶在眾人之前「剃髮易服」,這些都為世人不恥。雖說順治帝要求善待這些投降派,王鐸甚至還被封為禮部尚書,但這只是「空頭支票」,他們必須在嚴密監視下生活。
很快便陷入了窮困潦倒的境地,王鐸回鄉以後,面對的是鄉親們的白眼,家裡斷糧、斷藥,他只能頻繁寫信向好友、親戚求助,甚至還給受朝廷寵信的傳教士寫信,只為了飽腹,這讓人感到唏噓,現存四川博物館的《絕糧帖》就記載了他向親家借糧的事。
如果不是因為大節有虧,王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都不會低於董其昌。這一點在我們隔壁的日本就能印證,島國人的「明清調」就是在王鐸書風基礎上形成的,他們甚至認為王鐸水平在王羲之之上。
清代前期,學王鐸的人還不少,但乾隆命人編纂《貳臣傳》,將王鐸也列入其中,導致他的作品被禁絕,直到清晚期才重新火了起來。清末以來的名家都非常推崇王鐸,吳昌碩、林散之、沙孟海、啟功都視他為「偶像」,尤其是沙孟海,他認為王鐸是矯正趙孟頫、董其昌俗媚書風的「中興之主」。
《絕糧帖》縱25.3厘米、橫144.2厘米,共32行、148字,單字大小約4厘米。這封信讀起來很心酸,王鐸寫道:「失執珪時一老腐儒耳,有不奴隸視之者乎」「灶煙燃死灰,如親家高義者乎」。
拋開內容,這封書信頗能看出王鐸書法水平。其用筆出規入矩,從他後人編著的《擬山園帖》能看得出王鐸遍臨晉唐宋元明諸家,尤其是「二王」、褚遂良、米芾等人。
他的字既有王羲之用筆之多變,起筆時而順鋒、時而逆鋒,衄挫、絞轉一氣呵成,雖有古人法度,但不落窠臼。結字奇宕、用墨酣暢,漲墨法化靜為動,都獨具匠心。
學界認為,王鐸與趙孟頫同樣是學習魏晉書法的高手,但王鐸比趙更有才氣,也更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