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關你什麼事」,低情商父母只會罵孩子,高情商父母會這樣做

2022-12-27     窈窕媽媽

原標題:當孩子說「關你什麼事」,低情商父母只會罵孩子,高情商父母會這樣做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前兩天聽閨蜜吐槽他兒子,越發覺得養娃不容易。

她說,一個人把娃從小帶到大,人沒累垮已是萬幸,沒成想孩子青春期差點給她氣走。

事情是這樣的——

她勸孩子,晚上少看電視多讀書。可孩子卻回了一句,不關你的事

她壓著怒火說: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翅膀硬了是吧。

孩子也不甘示弱:你管這麼多煩不煩啊,能不能別管我!

閨蜜既委屈又生氣:「這孩子太沒良心,真是養了個白眼狼。」

我安慰她說,可能孩子本來沒想氣你,只是想表達他長大了,能管好自己。結果你用家長的身份威脅壓制他,一下激起了他的叛逆情緒,這才下意識頂了兩句嘴,青春期太正常了。

生活中,大部分家長聽到孩子說「不關你的事」,反應或許和我閨蜜如出一轍。

很正常,但不可取。因為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還可能加深彼此間的隔閡,使矛盾衝突不斷升級。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回應孩子呢?

孩子為啥這麼說?

任何方法,若想行之有效,一定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能一味地緊盯孩子的問題,而是要積極尋找、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

有句話說,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父母自身問題的反饋。

因此,孩子有這樣的言行舉止,家長不妨先從這三個方面做一做「自我檢討」

首先要反思,是否習慣用批評指責的態度教育孩子?

刷到過一個視頻。

媽媽推門而入,看見兒子正躺著玩手機,氣不打一處來:

「又在這兒玩手機,這還是睡覺的地方嗎?跟睡在垃圾堆里一樣,整天衣服丟得到處都是,只知道收拾自己。

別在這裝聾作啞的,喊你收拾呢,我又不是保姆,整天給你做這做那的。」

孩子一聽也急了,「那你別做別看了呀,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關你什麼事?」

《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中說,孩子是很聰明的,他們看大人的臉色,就已經明白做錯了,說再多批評的話,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羞恥感、內疚感,根本起不了建設性的作用。

但現實中,很多家長沒有理清這個邏輯:

理解和接納,才能換來信任與改變。

指責和貶低,只會引起敵意和反擊。

言無刀鋒,卻能傷人。父母充滿攻擊性的話,只會加重孩子的防禦心理。

孩子說「不關你的事」,其實是在用這樣的方式保護自尊心

其次,家長也要反思,是否對孩子束縛過多,讓關係失去了邊界?

知乎有一位媽媽提問:

對孩子一直是無微不至的照顧,關心孩子的每一個微表情,顧慮別人對他說的每一句話,敏感孩子的任何一個動作變化。

現在他馬上升初二,成績不盡人意,嘮叨幾句,結果孩子說不關我的事,這些年被我管得抑鬱了,還說他的痛苦都是我造成的。我為他付出這麼多,他為什麼還說這樣的話傷我?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投射」。

多少父母總以為自己付出的,就是孩子需要的。

但其實,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注,在潛意識層面就是「越界」行為。

因為父母一旦對孩子產生犧牲感,就會不自覺地以付出作為籌碼控制孩子。

這種自我感動式的好,對孩子來說,恰恰是一種束縛。

想起那個向爸爸委屈哭訴的8歲男孩:

「我不是不要你管,你可以管我,只是不要什麼都管,孩子也要有自己的空間。」

「不關你的事」,其實是孩子拒絕父母「越界」的表現

還有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同樣的話?

育兒博主@ada老師分享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次,同事把女兒帶到公司加班。孩子看大人聊得火熱,就忍不住問這問那,還時不時參與一下「討論」。

媽媽覺得女兒太吵,就跟她說: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

孩子立馬安靜了,悻悻地坐在了一旁的沙發上。

等快下班時,同事走過去問孩子,你在玩什麼呢?

孩子卻生氣的說,不關你的事。這讓同事一頭霧水:你怎麼跟媽媽說話呢?

其實,孩子的反應,也情有可原。

生活中,不少家長頭疼孩子什麼都要問,什麼都要參與。一不耐煩,就會像同事媽媽一樣,一句「不關你的事」就把孩子打發了。

實際上,孩子插嘴大人間的談話,並非是因為不禮貌,也不是故意搗亂,而是在向父母表達親近的需求——

作為這個家的一分子,我也想參與你們的生活,走進你們的世界,我希望和你們站在一起。

如果父母冷漠無視、粗暴拒絕,孩子便很容易產生被排斥、被拋棄,以及不被接納的感覺。

孩子之所以對父母有疏離感,其實是因為父母事先「推開」了孩子。

親子關係,同樣存在相互的作用力。

當然,孩子說這句話,也不一就是「有問題」。

尤其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可能只是他發展自主意識的表現

想起傅首爾費盡心思給兒子辦生日會。

非但沒得到一句感謝,還被兒子屏蔽了朋友圈。

她本來對親子關係十分自信,卻因為這件事產生了自我懷疑。

她忍不住質問兒子,兒子只是淡定地回答:「媽媽,我不喜歡被過度關注。」

她猛然意識到,原來,孩子已經是個有獨立意識的小大人了。

後來,傅首爾發了一條頗為感慨的微博:

做媽媽就是剛剛學會和兒童相處,他就「咻」地長大了,於是又得琢磨怎麼和青少年相處。

所以,孩子有這樣的表現,不一定就是叛逆,也並非是父母做得不好,而是他邁向成熟的標誌。

總結來看,孩子說「不關你的事」,很多時候並不是故意頂撞父母,而是保護自我邊界的表現。

它更多地是在表達:

「我需要你尊重我的人格」

「我想擁有自己的隱私」

「我想自己決定一些事情」

家長只有看到這一點,才不會被一時的憤怒沖昏頭腦,盲目地責備孩子。

正確打開方式

問題的解決,通常分為兩步:

一是預防。

解鈴還須繫鈴人,如果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那麼就要有意識地糾正、調整。

比如,和孩子溝通時要注意自己的語氣態度、方式方法,多鼓勵表揚,少指責批評;

相處中,要給孩子留有一定的自我空間,尊重親子關係的邊界等等。

關於這一點,之前已經寫過不少文章,這裡就不再展開敘述了。

今天主要來講講第二點,具體的應對方式。

聽到孩子說「不關你的事」,大部分家長都會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

當然,這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因為我們的確感受到了被拒絕的失望、被否定的難堪。

但,情緒發泄不是目的。

關鍵在於,要引導孩子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其實,孩子出現問題,是在用特殊的方式和父母對話。

就像他們說「不關你的事」,其實是在說「這是我的事」,只是表達方式欠妥,傷害到了父母的感受。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引導孩子正確表達需求呢?

教育博主@Rinda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去接兒子放學。回家路上,她問兒子:學校有沒有發生有趣的事?你有沒有交到新朋友?

可孩子只是回了一句:不關你的事。

她一聽,氣不打一出來,忍不住對孩子吼道:你這是什麼態度?你知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結果孩子直接嚇傻了,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看到孩子這樣的反應,她察覺到,孩子可能不是故意的,只是想表達「我有自己的隱私」而已。

冷靜過後,她趕緊向孩子表達了歉意:「對不起,媽媽剛才太激動了。」

孩子的情緒也慢慢穩定下來:「沒關係媽媽。」

但她沒有就此翻篇,而是向孩子解釋了自己生氣的原因

「媽媽剛才突然爆炸,其實是因為聽到你說那句話很難過。一是覺得寶貝不在乎媽媽的關心,二是覺得寶貝這樣說話有點沒禮貌,所以媽媽有點受不了,你有沒有生媽媽的氣呢?」

孩子搖了搖頭:只是被嚇到了,不過現在沒事了,原來是這樣,那我以後不說了。

誤會解開,她立馬趁熱打鐵,對孩子進行了正確引導:

「好,那我們做個約定吧,如果你有什麼不想說,不想回答的,能不能和媽媽說「我現在不想說這件事」,或者「這是我的秘密」呢?」

孩子一口答應了下來:當然可以!

Rinda說,這個對話很奏效。至少從三年級到現在,孩子再也沒說過「關你什麼事」等類似的話,取而代之的是「我暫時不想談這件事」,「我自己會完成」......

其實,孩子某些令家長感到不適的言行舉止,很多時候並不是出於叛逆或故意搗亂,而是有其背後的原因、深層需求。

好的父母,往往不會只看問題的表面,肆意指責孩子,而是能夠用耐心發現孩子隱藏的聲音,並且願意和他們一起找到更為恰當的解決方法。

成長不是一條單一的賽道,而是需要彼此雙方共同運作的系統工程。

最後送給大家尹燁老師的一句話:

一個家庭好,不是孩子好就好了,只有每個人都在變好,那才是真的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11c9f91780b8852f388572da46e31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