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有學員問了我這麼一個問題:
他們是一家給B端客戶提供技術支持和產品開發的企業。
現在他們技術上有了突破,覺得應用前景廣大,自己有責任給社會創造更好的產品,想問問能不能自己去服務終端市場?
我剛好也在準備關於企業增長模式的課題,其中一種就是關於盈利模式的選擇,企業因為模式的變化而產生增長的機會。
對一個企業來說,怎麼樣找到屬於自己的盈利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就像你面前有很多條道路可以去進行商業化的探索,你如果知道哪條路可以走的遠,可以持續走下去,企業才會行駛在一條平坦、直行的快車道上。
如果選錯了,那就可能走在一條坑坑窪窪的岔道上,走得難不說,很可能一下就走到頭了。
所以,我跟學員講了個故事,請他好好考慮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到「一公分的寬度,一公里的深度」,再去思考自己的盈利模式。
今天我把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
02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深圳的柔宇科技。
當然,今天大家可能知道這家企業是深圳所謂的「四大騙」公司,經營狀況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問題,甚至說倒閉只是時間問題。
但在三年前,柔宇還是中國科技行業里非常被期待的一家獨角獸。
創始人劉自鴻清華畢業,史丹福博士,因為研發了全新的柔性顯示技術被估值500億,參投股東清一色明星資本。
柔宇不僅發布了全球第一款摺疊屏手機,還做了筆記本、顯示器各種面板產品。
但壞也就是壞在這裡。
在商業競爭中,第一要義是什麼?
是企業根據自身獨特優勢,確定自己的經營邊界。
核心準則是平衡技術效率和代理效率,明確自己要做產業鏈的哪個部分,讓收益最大化。
比如說聞泰科技,富士康有很強的製造能力,他們就把自己定位為手機製造商;高通有很強的晶片設計能力,他們就扮演了晶片設計師的角色;台積電的半導體製造能力冠絕全球,他們就只做晶片製造的代工。
每個企業都是根據自己的優勢與現有能力,對自己在產業鏈上進行一個準確定位。
但柔宇的定位很有意思,他們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家一體化企業。
什麼意思呢?
就是做全產業鏈,自己既要進行柔性顯示的技術研發,也要生產柔性螢幕,還要做屬於自己的手機品牌,也就是TOB和TOC全都要,有點「中國三星」的味道。
但結果是什麼呢?
柔宇的競爭對手既有華為和蘋果這樣的手機廠,還有LG、京東方這樣的面板廠。
03
在TOC領域,柔宇雖然是第一家推出了摺疊屏手機,螢幕做的很棒,但手機信號不好,經常斷網,使用卡頓,發熱還很嚴重。
在今天這個注重用戶綜合體驗的時代,柔宇作為一個新的手機品牌,在螢幕上有好的技術,但手機不僅僅看螢幕,還有軟體UI各方面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品牌的忠誠度。
什麼叫品牌的忠誠度?
就像今天的華為,雖然它都不是5G手機,但依然有眾多消費者願意因為是華為而買單。
品牌的核心,是我在某個品類當中有領先的知名度,客戶一講到品類就想到我,並且願意優先選擇我,給我額外的溢價。
這就是品牌所形成的特定的優勢,這不是堆砌幾個硬體就可以做到的,柔宇把手機和C端市場想得太簡單,最終買單的人寥寥無幾。
我們再來看看柔宇的TOB業務,一句話來說,就是沒有規模優勢。
作為一家服務於B端的供應商,柔宇還要自己做C端,自然與下游的廠商形成了競爭關係。
而且,柔宇剛剛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產品的良品率還很低,量產能力很差。
想提升就需要資金和時間,更需要客戶的支持,但柔宇要優先滿足自己自產自銷的需求,自然就沒有大規模對外銷售。
B端沒有規模優勢,C端銷售規模小,業務互相牽制,產品的深入研發又需要大量資金,這一系列問題就導致柔宇在技術上的先發優勢被浪費,最終資金鍊斷裂,被廠商和消費者一起拋棄了。
究其根本,就是在於一開始盈利模式的選擇上,犯下了巨大的錯誤。
04
古人說:「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做企業也是一樣。
柔宇在一開始柔性顯示技術上有所突破的時候,沒有快速跟產業進行對接,也就是跟更多的產業鏈公司合作,形成產業化,把柔性技術賦能給終端企業的產品去推向社會。
而是選擇自己去做深度的產品開發,去下場跟B端的客戶搶市場。
結果浪費了有限的時間和資源,沒能繼續在柔性技術上集中突破,深挖創新,很快就被華為、三星給超越了。
這就上我為什麼會強調說,企業一定要懂得做一公分的寬度,一公里的深度。
如果柔宇把柔性技術這一公分做好了,再把柔性屏應用這一公里挖下去,跟別的手機廠商去合作,自己專注於技術和應用的研發,我相信柔宇絕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所以,對今天很多中小企業、初創公司來說,為什麼國家會推著大家往「專精特新」上走?
原因就在於我們不要一開始就那麼貪心,有一些突破就選擇做全產業鏈。
本來大家的資源就有限,資金不足,能力不足,經驗不足,什麼都離專精差一點,跟行業第一梯隊的公司還有差距,還要想著自己從產業到市場全部打通,把所有人都當對手超越過去,這本身就是一件不現實的事。
在技術上有所突破是一個好的開始,接下來還有產品落地,規模化生產,應用場景各種挑戰。
企業只有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思考自己能覆蓋的邊界,選擇一條正確的盈利模式,先達成商業閉環,再開始良性循環,才有可能持續的走下去。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