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彭清林跳橋救人獲得的捐贈,應該捐出去嗎?

2023-06-18     明珠絮語

原標題:熱議:彭清林跳橋救人獲得的捐贈,應該捐出去嗎?

01

這件事本來不想寫,因為熱度過去了一些,而且大家的觀點包括論據都基本一樣。

但過了幾天,心裡仍然念念不忘,覺得還是應該寫出來,哪怕是和別人的觀點重複。

因為,我覺得特別有社會意義。

跳橋救人的外賣小哥彭清林,獲得老家一套房加10萬元的獎勵,還獲得當地企業贈送的數萬元獎金。

但彭清林沒有接受房子和獎金,而是轉捐給了家鄉的學校。

這次,網友們的態度出奇地一致,就是都覺得彭清林應該坦然接受那些捐贈,不要捐出去。

而且,很多人都提到了一個有名的典故:子貢贖人。

02

子貢贖人的典故其實包含兩件事,一個是子貢贖人,一個是子路受牛。

「子貢贖人」的故事說,魯國有法律規定,如果有同胞在國外淪為奴隸,誰把人贖回來可以獲得國家的獎勵。子貢贖了人,卻拒絕了獎勵,孔子說子貢做錯了,因為這樣的話就沒有人願意贖回自己的同胞了。

「子路受牛」的故事則是,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做了好事還不接受應得的獎勵無疑是一種道德的高標,不過,卻可以讓達不到這一標準的後來者望而卻步。

這是孔子批評子貢、肯定子路的原因所在。

03

其實從個人的具體情況看,子貢和子路做得都沒錯。

子貢是孔子弟子當中的「首富」,家裡條件不錯,自己還做買賣,根本就不差錢,所以國家那點獎勵對他來講不算啥,不要也罷。

子路是窮孩子出身,救人的時候可能日子正過得不好,接受了那頭牛用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天經地義。

但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如果孔子經常表揚贖了人不接受獎勵的子貢,那麼子路可能也不好意思要那頭牛。

這樣的社會風氣形成之後,會有更多的「子路」不好意思要牛,進而影響了人們做好事。

孔子的眼光,無疑是更加長遠。

04

近年來,我們的見義勇為者把所獲捐款轉捐,似乎成為了一種默認值。

上網一搜,類似的報道比比皆是。

我覺得,在那些拒絕了捐贈的見義勇為者當中,既有「子貢」,也有「子路」。

就說彭清林吧,他已經年過30,在做外賣小哥,掙錢不很多,穩定性也不很強。

據說,他還沒有結婚,似乎連個女朋友都沒有。

人生處於這個階段,應該是最缺錢的時候。

雖然他說「真的不在乎物質的方面」,但大家都是普通的飲食男女,物質上豐富一些,應該是絕大多數人的正當追求。

這年頭,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錢的確可以做很多事。

手裡有點錢,不但可以改善當前的生活,還可以抵禦未來的風險。這一點,懂的都懂。

哪怕是想幫助更多的人,其實也不急於這一時,努力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起來,讓自己有餘力掙更多的錢,也能幫助更多的人。

05

我相信,當彭清林從15米高的橋上跳下去的那一刻,腦子裡根本沒有閃現過錢這個字。

但我希望,面對社會各界的捐款,並不富裕的他能夠選擇收下。

這無損於他救人的偉大,還有利於整個社會見義勇為氛圍的形成。

我更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對類似的事情做一些規定,要求見義勇為者所得善款和獎勵不能轉捐,以避免他們面對善款時的道德尷尬。

孔夫子幾千年前就能看明白的問題,我們在今天更應該不再含糊。

您覺得呢?歡迎說出您的觀點。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eaf0ffce87f1046e8662df179f2a9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