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之前那次大家都說要囤菜、囤物資,而當我打開外賣 app 時已經全都賣空了。當時很難用理智思考囤貨的必要性,腦海中的畫面已經快進到被封在家中,米缸見底,冰箱沒有一片菜葉,而社區也沒有送來任何救濟糧的場景,焦慮來得擋都擋不住……
我意識到擔憂產生的這個瞬間就像大壩決堤,一旦出現一個裂隙,焦慮感便會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的兩三天我陸續買到了很多吃的,已經逐漸忘了囤貨帶來的焦慮,這時朋友發來信息說:
「我囤貨焦慮了。」
圖片來源:Pinterest
細問朋友焦慮的原因竟然和兩三天前的我完全相反。
她說自己囤了太多食物,但完全沒有發生被關在家裡買不到的情況,每天進門看著幾箱子還沒拆開的快遞,再看看堆滿的冰箱、儲物櫃,陷入了「什麼時候才能吃完」、「吃不完會壞掉」、「每天工作也沒時間做飯」的循環焦慮中。
每一件讓我們擔憂的事情,都源自對未來的不確定。不確定會不會失去珍惜的東西、會不會被封在家裡、不確定吃不完的食物該怎麼辦。
擔憂未來的不確定感、失控感,會逐漸使我們產生焦慮,不確定性越大,焦慮程度就越高。處在焦慮之中,這種思維就像綁架一樣束縛住行動力,好像任何事情都不會往好的方向發展,來自未來的重擔狠狠壓在身上。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擔心的事情不會真的發生,但只是想著就容易形成極大的心理負擔。
點擊圖片,快速評估焦慮程度
試想,如果我們完全不會感到焦慮呢?
實際上並不存在這種可能性,因為大腦的工作方式決定了我們一定會有擔憂和焦慮的體驗。大腦中幫助我們制定計劃、解決問題和做決策的神經環路,恰恰也是會導致擔憂的環路。
然而焦慮不全是壞的,它是一種正常的、必要的、同時也有積極作用的反應。
大腦的進化方式在保證我們能夠存活下來,產生擔憂的同時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問題,而焦慮情緒也能幫助我們置身於安全之處,不至於深陷險境才後知後覺。保持一定的焦慮,還會讓身體產生適度的興奮感,調動起做事情的積極性,提升工作學習的效率。
圖片來源:《天氣之子》
所以大腦只是想提醒我,可能會沒得吃,也可能會吃不完。我不必站在原地持續焦慮,立刻想想怎麼解決問題也就沒空焦慮啦~
擔憂、恐懼、焦慮這幾種情緒,在大腦中緊密地聯繫著。
當我們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去認識情緒時,可以發現情緒產生更深層次的原因和聯繫,用這些聯繫來調節情緒,重塑大腦已成的迴路,會獲得不少全新的啟發。
《揭開情緒真相,輕鬆 get 情緒自由》
解讀四本經典心理學書籍
兩周時間了解負面情緒形成的原理
認識「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邏輯
用具體的技巧實現自我接納,全面提升幸福感
作者: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