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囤積癖」和解

2022-05-24     簡單心理

原標題:與「囤積癖」和解

有人說,「以前一直覺得愛囤貨是病,現在愛囤貨是生存必備技能」。

封控和隔離改變了很多詞的含義,「囤積癖」就是其中之一。那些平時被家人詬病「囤太多」的人,在物資不確定時期,可能收穫莫大的理解。

想起我們一篇文章下的高贊留言:

「愛囤東西」的行為,的確 可能與過去的匱乏經歷有關。

但研究發現,有關囤積的病理行為——「強迫性囤積障礙」實際上與貧苦經歷無關,而與創傷或重大損失有關[1]

從完全不囤、囤積愛好者,到在「囤積障礙」的危險邊緣試探……這中間到底有什麼區別?今天,簡單心理的編輯們在一起聊了聊自己的「囤/不囤」故事。

有沒有一種可能,

囤積癖也可以擁有快樂?

好像只要一沾上「癖」字,就仿佛這個愛好帶著罪惡。但是囤積讓我快樂。

不過,不同於疫情囤積生活物資這類「同一樣東西儲備很多」, 我的囤積更偏向於「一類東西我要收集全套,收一套用一套」(郭德綱:我有錢了,豆漿喝一杯倒一杯(bushi)

看到一套完整的印章、一套大小齊全的畫筆、一套覆蓋所有顏色的水彩、一套完整收集的漫畫,都是我的快感來源。這些就都是收藏用的,如果要用一套水彩筆里的一支,就會讓我渾身不自在,我寧願再單獨買一支。

大概我喜歡的是囤積、收集「有完整感的、沒有破壞缺損的」物品。

一年內可能只有一天會突然感慨一下,「啊,是不是東西有點多了」,但是並不造成痛苦或者很強烈的情感困擾。剩餘的時間裡,我都被這些「整套」物品們帶來的視覺和心理滿足感充滿著,完全沒想過斷舍離。

《無法停止

囤積最嚴重的時候,

朋友來我家住需提前一個月預約

還記得離開家去工作的第一年,媽媽叮囑我兩件事:

1)好好吃飯

2)不管再忙,每周整理一次房間

當時我對第二點建議可以說滿頭問號、嗤之以鼻。What…離開家的自由之一,不就是可以不用再疊被子了嘛?

直到賺錢的欣喜把我淹沒;因為便宜而大批囤日消品;因為不了解自己而不斷購入不合適的東西;沉浸於消費主義號角時不時需要被物質犒勞。

最關鍵的:認為我的一切物品里都有自己的歷史,所以不可能斷舍離。

我理解那種精神寄託感。強迫性囤積者,常常在精神上把自己粉碎成一千塊、一萬塊,寄託於成堆的未讀報紙,不合身的衣服,甚至報廢的電子產品……這些物品可能反映了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想法和感受(恐懼、留戀、創傷,甚至是作為自己的存在被確認),所以當然不可以把自己扔掉。

unsplash

這些行為持續了大概有五年時間。如果你問,什麼時候發現囤積變成了一個問題?我可太有話說了。

1)生活空間不斷壓縮

最嚴重的時候,衣櫃前堆滿了書和雜物,導致一側衣櫃打不開,忘記自己還有哪些衣服因而重複購買,堆積,陷入死循環。

2)家裡無法招待朋友

整理收拾變成一項巨大工程。跟朋友打招呼,來我家住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因為整理需要時間,處理羞恥感也需要時間。

3)搬家何止要剝一層皮

每次搬家師傅都說,你這是一家三口的行李?於是禁不住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東西太多,是哪些丟了根本都不知道的程度。

4)同住的家人痛苦不堪

囤積是需要空間的,不止一點點。尤其是如果有同住者,會導致生活上的衝突。可惜,越是羞辱和抱怨,對囤積者來說就越是「你不理解我」的信號。你給我扣一頂囤積的帽子,我就越要反抗:生活方式不一樣而已啊,你就沒有一點自己的問題嗎?

說到改變的契機,是因為看到一篇心理學研究: 囤積可能與抑鬱有關。它讓我停下來,審視自己的狀態。

——不是出於害怕抑鬱,而是此前從未以關懷的視角看待過囤積:哦,你的一些行為只是更大情緒問題的表面症狀。你需要好好照顧自己。

也因為我終於領悟了媽媽原本的意思。

最近疫情反覆,時不時需要恐慌性囤貨。有時我會看到囤積時期痛苦的影子,感到「害怕菜壞掉而瘋狂吃菜」的焦慮,已經超越了囤不囤本身的焦慮。所以小心克制。

還是應該聽媽媽的話, 囤貨可以,不要忘記整理生活。

哈佛心理學家的

「囤積者」幫助包

區別於愛好囤積的普通人, 「強迫性囤積(Compulsive hoarding)」的 4 個主要特點是:

  • 「高度依戀」物品作為自我認同的來源;
  • 依賴物品來體現和記憶過去的事件,認為「丟掉了這件物品,我就丟掉了這段感情」;
  • 對物品實現「完全控制」的強烈需求和願望;
  • 對物品有強烈的責任感,覺得「它是我的所以我要對它負責」。

在極端情況下,囤積可能是一種嚴重的心理障礙。流行病學估計,囤積症影響 2%-5% 的成年人。其特徵是:不管價值如何,對丟棄任何物品存在困難。

囤積也會給家人和朋友帶來情感上的損失。 「我們接到的求助電話,通常是患者的家人打過來的」,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博士傑西卡·拉斯穆森說,病人本身不願意求助,因為「有很多羞恥,很多尷尬,很多污名」。

SeniorsMatter.com

囤積症患者如果感到羞恥,就不太可能去尋求治療。幫助解決囤積問題,我們最需要做的是:

  • 不要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丟東西 ,不要威脅對方,並對可能產生的矛盾做好心理準備。清理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痛苦,並讓他們重新開始囤積;
  • 幫助科普教育囤積症是什麼 ,降低恥感,並提前做好安全保障。例如,注意火災隱患,堵塞的廁所或有蓋的插座;
  • 尋求專業幫助,關注隱藏在囤積行為中的情緒和創傷 。囤積者通常同時存在身體和/或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慢性疲勞、肥胖、抑鬱、焦慮、強迫購物、完美主義、拖延症和身體形象問題。

拉斯穆森博士認為,即使你不是真正的囤積症患者,也可以時不時地縮小自己的所有物規模,定期清理東西。

你可以把物品分成三類:我一定會保留這件物品;我肯定會把這個東西扔掉或者送人;我不確定。

然後問自己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 我真的需要這個嗎?我多久用一次?它真的適合我嗎?

整理的關鍵:

剔除那些並不讓你愉悅的東西

我不怎麼會囤東西。看到雙十一和各種消費節內心基本沒有波瀾,去年好像有想搶的東西,但因為太困等不到凌晨,就睡了……

有時候也會帶來一點麻煩,比如一些剛需日用品,快用完了才想起來買,物流稍慢的話,會帶來一種生活物資青黃不接的緊張感。不過對生活也沒啥大影響。

仔細想想,為啥我會這樣?可能是出於這麼幾個原因:

1)買東西對我來說是件耗費心理能量的事情

人在打算擁有一件物品之前,會需要掌握一些關於它的信息。所以買護膚品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膚質和產品成分,買衣服之前要琢磨搭配,電子產品就更是了……

我不覺得研究它們沒有價值,我有一些朋友非常喜歡鑽研各種消費領域,並且樂在其中,還能發展出自己的小心得,我覺得很厲害。只不過我自己的興趣點不在這方面,所以我很少替換自己日常用的東西,經常就是做好功課覺得好用就反覆加購。

2)為自己留出一片「空著的地方」,很重要

之前看《令人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我發現整理的關鍵其實是:剔除掉那些並不讓你感到愉悅的東西。

每一份「擁有」都有一份代價:不僅僅是錢,還包括整理、收納它們的空間,清潔、維護它的時間。以前跟爸媽住,家裡的空間總會被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占用,時間長了會煩躁,覺得那個地方並不能真的代表「我」。所以有了自己的小家,就對添置物品這件事很謹慎——我帶進來的就得是我真正想要的東西,如果沒有,這個地方寧願讓它空著。

不過,最近因為疫情,我倒是真的有了點囤積行為:有天早晨起來發現健康寶彈窗了,有點焦慮,花了一上午時間買各種食物日用品。快遞員送到之後,一點點把它們往冰箱、柜子里整的時候,焦慮感好像真的有被稍稍撫平。

《我的家裡空無一物》

疫情當下,囤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被去恥化了,但它值得更準確的認知。

囤積是一種應對現實的必備技能。我們要注意的是,「停不下來的過度囤積」,可能是更大的情緒問題的表面症狀。

對於丟棄物品這樣的行為,主動性依然是相當重要的。把整理當作「獨處、宣洩、賦權和解放」。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過去自我的完全接納。

最重要的一點是, 不做評判(Being non-judgmental)。

促使一個人改變的前提,是他/她依然擁有不改變的自由。

參考文獻

————————

[1] International OCD Foundation: Hoarding Disorder

[2] Ivanov VZ et al. (2017) Heritability of hoarding symptoms across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A longitudinal twin study. PLoS ONE 12(6): e0179541. DOI: 10.1371/journal.pone.0179541

編輯:江湖邊

責編:kuma

封面:Jiyoung Park

歡迎來「簡單森林」囤點心理能量

我們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

幫助你接納自我、整理生活

關注服務號回復【情緒】領取免費測試

測一測你的抑鬱、焦慮與壓力水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2bbc4fb9e4c96c9400076c771a6c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