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支持2-3萬低速電動車發展,網友:這次專家說得對

2019-09-25   電車插座

工程院院士支持2-3萬低速電動車發展,網友:這次專家說得對!

今年4月份的上海車展,插座君在雪鐵龍展台看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一位外國老人坐上了一台與奔馳smart體型差不多的微型電動車,低速繞著一個模擬隧道開了兩三圈,如同幼時開上玩具車的我們,看起來很是開心。

那輛車是雪鐵龍今年剛推出的AMI One概念車,我們今天不是要介紹它,而是作為一台時速只有45km,續航100公里的車型,它與我們今天的話題有關。

插座君去年曾為大家帶來老年代步車將被限制的政策,引發了很多網友的討論。去年以來相關部門下通知,提出將通過開展生產銷售企業清理整頓、嚴禁新增產能等措施,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不過這些措施顯然沒有產生太好的效果,老年代步車依然出現在大街小巷裡。

針對這種現象,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在2019全球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創新大會上建議,應大力降低欠發達地區對「低速電動車」生產、使用、銷售的政策門檻,鼓勵「低速電動車」系列化、模塊化的發展。

不用長篇大論,簡單來總結一下郭院士的觀點。

第一:由於東西部兩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其汽車工業發展的特點也不大相同,交通需求差異性巨大。西部欠發達地區地廣人稀,罕見車輛,不太可能大量購買國家推進的電動汽車,那麼西部消費者需要的就是買得起、用得起、用著方便的車型,短期內滿足這種條件的就是低速電動車。

第二:我國每晚的低谷電大約有十億度,可供1億輛低速電動汽車使用,不需要另開發電力來源,也不用建設龐大的充電樁網絡。所以低速電動車是現代西部大開發、農村城鎮化、現代化和實現欠發達地區脫貧的理想交通工具。

第三:這種『綠色國民車』,外國跨國公司不會與我們競爭,只要能夠確保產品質量,將低速電動車打造成安全、可靠的產品,我們可以獨占市場。

一直以來,我們致力於否認所謂「專家」的各種觀點,因為他們的論點與思維方式很少會與民眾的利益相貼合,甚至是背道而馳。但這次,插座君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大部分網友都表示,院士的觀點的確符合實際情況,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經濟差距和用車不便完全是真實存在的問題,這些觀點是實實在在為民眾考慮的。

插座君對此基本贊同,不過針對有一部分的反對意見,還是有幾句話想說。首先是很多人提到的低速電動車造成事故等問題,其實有點偷換概念,畢竟事故發生與否,與車子本身無關,還是在於交通安全普及程度和駕駛員素質,低速電動車缺乏與普通家用車一樣的管理制度,事故頻率高也是正常的,否則高速與低速究竟哪個更安全,自然不言而喻。

當然還有西部經濟發展的問題,相較之下,近年來西部GDP的確是突飛猛進,但還不能稱之為富強,也許經濟條件好的人能買得起豪車,但對大部分人來說,買車、養護、維修都是一大筆開支,既燒錢,也不方便,那為什麼買車的時候不能更貼合現實因素呢?更何況低速電動車大部分體型偏小,不僅可以代步,也能緩解城市擁堵和停車問題。

至於鉛酸電池高污染的話題,完全是無稽之談,目前鉛酸電池的回收利用率已經非常高,2020年還將努力突破60%,而鋰電池的回收技術仍然是業界公認的難題之一。如果能改變小廠不合規製作的現狀,將規格和生產標準統一,就環保角度而言鉛酸電池仍然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我國的新能源產業目前在各個因素的推動下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看到補貼退坡後新能源市場的現狀,包括造車新勢力賠本數百億造出新能源豪車卻問題頻出。在這種時刻,低速電動車企業的轉型其實可以嘗試找到一個突破口,既是基於對消費者需求的滿足,也是為了能使整個新能源行業尋求新的機會。無論如何,對待新的問題和論點都不該一葉障目,只有多方考慮,結合實際,才能得出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