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父母之後,一定會明白一個人生真理:
即使在育兒路上升級打怪速度很快,也敵不過孩子隨時爆表的「戰鬥力」。
而你應對他破壞力的所有令行禁止,對他來說,都統統無效。
熊孩子的各種鬧騰和不聽話,分分鐘能讓父母們開始懷疑人生:
我是誰?我在哪?我為什麼要生他?
看過這麼一個段子:
小朋友不聽話,媽媽對他說:「再不聽話就把你扔出去,重新撿一個回來。」
小朋友說:
「你撿回來的,肯定也是他媽媽扔掉的,不聽話的小孩。」
在繪本《大衛,不可以》中,我們能看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的日常:
大衛隨時隨地都在製造狀況。
踩著凳子去夠高處的瓶子,渾身泥巴在家裡走,把浴缸里的水弄得滿地都是,光著屁股就跑到街上,拿起鍋碗瓢盆開了一場演奏會,把食物弄得亂七八糟……
最後,在家裡揮舞棒球桿,打碎了花瓶。
每一件事都伴隨著媽媽的「不行」、「不要」、「不可以」。
可是,媽媽的話好像只是說給自己聽,大衛依然狀況不斷。
這些場景,每個媽媽都經歷過,不聽話的孩子,全世界都一樣。
孩子小時候不聽話,那麼長大了會不會好一點呢?
Papi醬在母親節更新了一條視頻《我媽愛say no》。
「媽,我想換個新手機。」「不行!」「媽,我想去看演唱會。」「不可以!」「媽,我給你買了個新手機。」「不要!」……
就連想幫媽媽做家務,也聽到這樣的回覆:「去去去,不要搗亂。」
評論中很多人說:「同一個世界,同一款親媽。」
等孩子長大了,父母依然會覺得孩子不聽話。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
為什麼在父母眼裡,孩子總是不聽話?
棕 媽
01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寫過她和女兒圓圓之間發生的一個小故事:
她和朋友一起帶孩子去爬山。
大人在後面一邊聊天一邊留意孩子,兩個小孩在前面跑。走著走著,兩個小姑娘突然四肢著地,手腳並用地爬了起來。
兩個媽媽喊她們起來,她們不聽,還在爬。
媽媽們就立馬追上前去,把她們拉起來,批評她們不應該弄髒衣服,孩子們顯得很不高興。
這件事大人轉身就忘了,可是在圓圓那裡,卻銘記於心。好幾年以後,圓圓提起來,才跟媽媽說了其中的原因:
原來,那是圓圓第一次爬山,她們兩個小朋友走著走著就開始好奇:
明明是往山上走,為什麼叫「爬山」呢?她們想感受一下真正的爬山,於是就爬了起來。
結果剛開始爬,就被媽媽拉了起來,還不問原因地批評她們,讓人特別掃興。
圓圓說:「大人就是自己不動腦筋,瞎指揮小孩,還總是怪小孩不聽話。」
在孩子眼中「爬」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在媽媽眼裡,兩個小姑娘在地上爬,衣服會弄髒,也可能蹭破皮。
為了杜絕麻煩,「不行」、「不要」、「不可以」便接踵而來。至於孩子為什麼這麼做,就忽略不提了。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你見過父母有哪些強盜邏輯?」
有一個高贊回答中是這樣說的:
他們壓根沒把你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你只是寄託了他們的愛、關懷以及控制欲的某樣物品。
他們並不是想和你講道理,只是想讓你聽話少惹麻煩罷了。
但父母眼中的麻煩,在孩子看來,是他對這個世界的探索。
如果父母通過命令和控制,讓孩子學會服從,那麼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確實會省去很多麻煩,但同時,也扼殺了孩子的自我成長。
父母會發現,那些自我意識沒有被扼殺的孩子,在聽到「不」以後,依然我行我素。要麼繼續做你反對的事,要麼去做下一件你反對的事。
棕 媽
02
如何改變不聽話的孩子呢?
先從改變你自己開始。
《小王子》中,安東尼這樣寫到:
「所有的大人最初都是孩子,但他們都忘記了。」
好像所有的孩子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刻,都能瞬間進入角色,開始變成只會對孩子說「不」的成年人。
他們忘記了,自己也是一路在父母的「不要」、「不行」、「不可以」中成長起來的。因為對孩子說「不」,是最省時省力的教育方式。
而養育一個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可以省時省力的事情。
1. 放下無處不在的教育目的
一個很喜歡打籃球的男孩,每次打完球都覺得痛快淋漓。
有一天,他跑去跟父母分享自己打球的開心,爸爸很高興。
馬上就對他說:
「這個愛好太好了,可以鍛鍊身體,可以鍛鍊意志力,可以鍛鍊團隊合作能力,還能多交朋友……但是,不能影響到學習!」
孩子明明只是希望父母能夠感受到他的開心,但爸爸一口氣講了好多道理。孩子的情緒漸漸冷淡下來,最後不耐煩地離開了。
爸爸的話沒有錯,但就像嚴肅的老師對待學生一樣,只有道理,沒有溫度。
孩子跟你分享,為你做點什麼的時候,父母不用永遠正確,非得總結升華出一個什麼道理,生活中,沒有那麼多道理。
孩子需要的,是你像個好朋友一樣感受到他的喜悅。給他情緒上的回應,讓他覺得自己的情緒是重要的。
2. 給孩子足夠的信任
黃磊談到多多的教育問題時說:
「我女兒15歲談戀愛我也覺得正常,她的日記本不上鎖我也不會看,手機我也永遠不會看。一個少女應該有秘密,誰沒有秘密?這是她心底最珍貴的財富。」
教育孩子,是給他一個正確的觀念,而不是事無巨細地去告訴他對錯。
放手,相信孩子能夠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所謂成長,就是孩子越來越明白,什麼是對的事,什麼事重要的事。
這些,一定是他親自領悟到的。
如果父母一刻不停地按照自己的預期,去糾正孩子,讓孩子沿著自己設定的軌跡走,那你得到的,只能是令你更不滿意的孩子。
3. 像尊重朋友那樣尊重孩子
《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吳尊對孩子的教育,讓人念念不忘。
一雙兒女都是乖巧懂事,一點都不嬌氣,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吳尊在一次採訪中說,自己無論多忙,都會在每天睡覺前跟孩子們像朋友一樣聊天。
朋友之間的交流,就是一種情感上的交流,你不會去指點朋友的人生,不會去隨意評判朋友的對錯。
他可以通過這樣的聊天,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感受,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知道如何按照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處理。
孩子得到你的尊重,會回應同樣的尊重給你。
棕 媽
03
養育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可以省心省力的事情。
你期待得到什麼樣的孩子,你就要付出什麼樣的心力。
放下家長的身份包袱,讓成年人的思維蹲下來,放平姿態,去聽孩子說話。
相信孩子,給孩子足夠的信任,他不會因為你的信任就肆意妄為,一路向壞孩子的方向走去。
相反,他會因為你的信任,去權衡自己的對錯,變成自己人生的掌控者,他們更知道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
孩子終究是一個不同於父母的獨立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每一次嘗試,都是成長。
想想你怎麼和朋友溝通,你就會明白如何跟孩子溝通。
像維護一段友情一樣,去維護和孩子的關係,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信任和情感回應。
不要一成為父母,就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也曾經期待父母的信任、理解和尊重。
也曾想告訴父母:不是我不聽話,是你們聽不懂我的話。
棕媽:初中英語老師,10歲男孩媽媽;讀書達人,每年閱讀書目200+;電影狂人,每年貢獻票房2000+;心理學感興趣,小毛頭hold得住;人類靈魂的小裁縫,擅長自黑的不辣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