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孩子的距離,只差一句抱歉

2019-11-06   棕媽親子教育

前陣子熱播的《小歡喜》中,有這樣一幕讓很多人淚目:

身為區長的季勝利,為了一點小事兒打了兒子一巴掌,讓原本稍微有了起色的父子關係瞬間跌至谷底。

冷靜下來的季勝利,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在酒店大堂當著眾人的面向兒子鞠躬道歉。

他的舉動驚呆了所有人。

在這一刻,他褪去了所有的官架子和面子。

他只是一個父親,一個犯了錯的人,並能坦然地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季勝利的遭遇,代表了當前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尷尬。

想努力地當好一個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想讓他們享受到比自己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但為人父母是不需要考取資格證書的,沒有人會教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難免會心急,出錯,甚至與孩子的關係產生裂痕。

有的父母選擇主動修復,有的父母卻永遠高高在上,更多的父母是像季勝利這樣,始終無法找到更好的相處方式。

但像季勝利一樣,在教育中出現問題能主動向孩子道歉的,又能有幾個呢?

願意向孩子說「抱歉」是一種行為,背後彰顯出的教育觀是:

我的孩子是正在形成獨立人格的人,我有尊重他的責任。

這便是朋友式的親子關係。

01

拒絕控制欲,做孩子行為的引導者

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們的各種行為方式完全依賴於父母的引導。

如果父母想要完全控制孩子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去走,往往會激發起孩子的強烈反抗欲,甚至釀成慘劇。

多少可悲,借愛之名。

高分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母親有一個遙控器,可以完全控制孩子的人生。

考試不及格,可以重來,直到及格;戀愛了,可以重來,讓他們完全不認識;貪玩了,可以重來,讓他安安分分地待在家裡學習。

兒子終於發現,時間好像永遠地停在了同一天。

正如媽媽所說:

「不按我說的做,你的人生就會永遠停留在這一天。」

兒子終於崩潰自殺,可是這一天也同樣被母親用遙控器強行改變。

兒子無力的哭訴:「你還要我再死幾次。」

強烈的控制欲,完全不顧孩子內心的感受,一次次的強制停留時間讓孩子最終走向了崩潰。

我們並沒有這麼神奇的遙控器,但我們是不是也存在著這樣的教育思維?

你還小,什麼都不懂,我說了你也不會懂,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都多,砍掉你的那些長錯了地方的枝枝蔓蔓,未來有一天你肯定會感謝我的。

恰恰忘記了,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孩子成為獨立思考的人,不思考錯誤產生的原因,僅僅改正錯誤行為本身都只是屈服於淫威之下的不明就裡,只會教育出虛偽的人。

反觀那些願意以朋友身份引導孩子的家長。

張亮在《爸爸去哪兒》里坦承:自己是完全沒有準備孩子來到這個世上的。

但他說,不能重複他的家庭對他的教育悲劇。

張亮的父母親都是沒怎麼讀過書的人,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謂的家庭教育不過是嚴厲的配合而已。

他失去了美好的童年,失去了自己喜歡的很多事,直到現在他對這種教育方式還心有餘悸。

他說;

「我自己也不過是個孩子,我算是跟天天一起成長的。」

天天在節目開始時的表現並不好,到達靈水村後不願意進房子,不斷地在抱怨「房子好噁心、好臭。」

張亮先是對天天的行為表示理解,他知道兒子的潔癖,不是一天就能改變的,這樣的理解讓天天多少有了些許安慰。

沒有不耐煩,也沒有強制的命令,而是和他協商各種解決方法。

先是循循善誘「這裡有鳥,你快來」又問天天「要不要像我一樣憋氣」,最後身體力行,扛著天天進了房間。

天天也接受了這樣的方式,成功的克服了自己的潔癖。

真是羨慕天天有這樣好的父親,就像是朋友,在你無助抱怨之時,給你提出建議,讓你自己去選擇、去決定。

教育引導的第一步永遠是先通情,你不通情,就指別望他達理。成人世界不可能,孩子的世界更不可能。

也有的父母會擔心,對孩子毫無要求,處成了朋友的關係,我哪來的權威可言?孩子怎麼會知道我的原則和底線呢?

其實,真正的權威從來就不是強制的要求,而是在一件一件的小事中,引導孩子學會更多事情,明白更多道理,權威自然就樹立起來了。

《閨蜜說》第二季里,張曄子和爸爸張潮的相處模式羨煞了很多旁人。

從稱謂開始,就以朋友相處。

不是孩子小就不懂得信任,而是每一個父母都應該學習尊重他們正在形成的獨立人格。

孩子會慢慢長大,不用擔心,他會和你一樣,知榮辱、明道理。

如齊豫《女人與孩子》中唱到的:

陪他長大,給他很多很多的愛,讓他擁有自己的靈魂和夢。因為一個小孩是一個神秘的存在,跟星星一樣奇異,一樣發著光。

02

放低姿態平等交流,才能和孩子互通心靈

父母要丟掉那些高高在上的姿態,俯下身子和孩子交流,才能讓彼此都舒服。

只有這樣,孩子才願意和父母交流,父母才能感受孩子內心最隱秘的情感。

韓劇《請回答1988》中,女主德善家中排行老二。

爸媽都會照顧老大和老三的感受,卻唯獨忽略了德善,連她的生日蛋糕都要和姐姐一起分享。

德善終於受不了了,崩潰大哭。

爸爸第二天就為她準備了一個生日蛋糕。並向德善真誠地道了歉。

所有的委屈心酸,都在那一刻被這樣質樸的父親化解。

爸爸沒有錯,都是為了孩子,但有些方式是孩子還接受和理解不了的。

父母偶爾放低姿態,能讓彼此敞開心扉。

讓孩子先有自尊再懂道理,沒有自尊的明事理只是泡沫。

高考狀元,北大深造赴美讀研的王猛,在外人眼中看來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讓人不禁羨慕:這樣的孩子家教一定很好。

但事實是,王猛已經12年沒有回家過年,並拉黑了父母的聯繫方式,徹底和父母決裂。

在王猛長達萬字的信中,控訴了父母對他控制欲極強的童年生涯,甚至上大學後患上了心理疾病。

對於這樣的悲劇,父母表示:這是我們對他的照顧。

不可否認,王猛的父母是愛他的。

希望他成出人頭地,希望他有一個成功的未來,只是,這是以他們標準中的成功作為參考的。

愛的方式出了問題,就是瘋狂。

在這個流量大爆炸的時代,有那麼多年輕人在朋友圈屏蔽了父母。這究竟是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還是父母親的愛出了問題?

恐怕還是要從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關係上去尋找到答案。

網友美亞寫過一篇文章《對爸媽,我們能做到的最大的孝是什麼?》

文章中,美亞詳細描述了父母和自己對這個時代的認知方式的巨大差異。

父母甚至不能理解一件真皮大衣為什麼不能手洗?

美亞說:「同樣耐心給過我啟蒙的父母,有朝一日對世界的更迭力不從心,卻羞於求助於我。」

那我們為什麼不能成為朋友,一起去面對這個世界,一起去成長?

我們應該成為同頻共振的朋友,一起跟上這個時代的前進。

不想有一天,會在孩子的朋友圈中問出:「這件衣服為什麼要乾洗,多浪費錢」的問題。

不是親情容不得犯錯,是人性,藉以親情之名,會變懶,不經營。

恰如美國育兒專家黛安娜·鮑姆林德說:

要做溫暖又有約束性的教育。

放下自己的架子,從內心深處不斷質疑自己的認知,和孩子一起成長,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我們才能變得溫暖而不失底線。

03

朋友式的親子關係,讓我們更加接近幸福

幸福,是我們所有人一生都在追求的。

親子之間的關係處理得好,才能讓父母和孩子都處在愛和被愛的幸福中。

相愛相殺的事情,我們見過太多了。

但朋友式的父母關係,才更有助於兩代人在這段關係中感受到幸福。

《非常靜距離》中,侯明昊接受採訪時談到了父母和自己的關係。

言談間都是幸福,讓人不禁心生羨慕。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找到良好的相處之道,讓孩子感受到一生的幸福,這才是我們為人父母真正的內在訴求。

也許,比那些成功的標準更讓我們接近幸福。

前段時間,《奮鬥》中的男演員朱雨辰帶著媽媽上了綜藝節目,但母子之間的相處關係卻備受詬病。

會幹涉兒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用生命去對待兒子,完全失去自我。

對於這樣的愛,大部分網友表示:很窒息。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曾經說過: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父母自己過的開心,不需要用孩子去彌補自己內心的遺憾,這樣的家庭中才能催生出獨立但又緊密相連的個體。

有一段很經典的話: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很傷感,但也很現實,終有一天,我們都要面對分別。

像朋友一樣,我們才能更坦然的面對彼此。

你不會是我火燒眉毛的生活,但我們都會站在彼此靈魂的深處,互相守望。

願這世上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互相善待。

棕媽工作室

棕媽:初中英語老師,10歲男孩媽媽;讀書達人,每年閱讀書目200+;電影狂人,每年貢獻票房2000+;心理學感興趣,小毛頭hold得住;人類靈魂的小裁縫,擅長自黑的不辣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