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順是客潮交匯地區,飲食文化既有客家文化的烙印,又有著潮汕人的特色。當地有一種粄很特別,它一捆就能吃,製作起來不到一分鐘。
幾十年的早餐習慣
每天早上6點,豐順縣湯坑鎮的街頭還很安靜,陳小瓊和丈夫經營的這間河濱捆粄店,卻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剛炒好的餡料散發著誘人的清香,筋道的米皮隨著熱氣出爐,恰到好處地搭配出一種獨特的美食——豐順捆粄。
一切準備就緒,清晨的第一批客人也就來了。徐女士住在湯坑鎮順達路附近,早上吃捆粄已經成了她的習慣,在她的印象里,豐順捆粄就是一種無法忘卻的家鄉美味。
徐女士說:「這裡的捆粄是我們從小習慣的味道。這些湯、捆粄,我們一起床都想吃,不油不膩,很爽口,又有清香。」
一市民告訴筆者:「我們打小就在這裡吃捆粄,吃了幾十年了,天天都吃。給小孩做早餐吃起來方便,一碗豆漿、一碗稀飯、一捆捆粄,夠一頓飯了,又便宜又好吃。」
另一市民則表示:「豐順人出去外面工作也要到豐順人開的飯店吃捆粄,很香,皮薄,餡比較多。」
早上7點,是店裡生意最好的時候,雖然來的客人很多,但陳小瓊卻和他們有著莫名的默契感,不到5分鐘的時間,捆粄、豆漿、湯等早餐就端上了餐桌。從凌晨三點起床到現在,陳小瓊兩夫妻還來不及喝一口水。
最正宗的味道在豐順
豐順捆粄有點像粵菜中的春卷、腸粉,又像超級大的餃子,究竟是怎麼做出來的呢?見筆者這麼感興趣,陳小瓊樂於展示她的手藝。米是提前一晚浸泡好的,做捆粄的第一步,就是把米打成米漿。
據陳小瓊介紹,米要先浸泡兩個小時,洗乾淨,晾乾,放在打漿機里打,水要少一點,米漿才能打得很軟,粄皮才會韌而油滑。
陳小瓊說,捆粄的製作並不複雜,打好的米漿在特製的蒸鍋中蒸熟,再捲入炒好的餡料。從蒸皮到包餡,陳小瓊在30秒內一氣呵成。而一份好吃的豐順捆粄,除了米皮要做得好,炒餡料也很重要,這一點,陳小瓊的丈夫吳小春最有發言權。
吳小春告訴筆者:「燜豆乾要慢火,豆乾才會入味;炒韭菜就要大火;炒完每一樣都要洗鍋,洗乾淨一點,放乾了繼續炒。」
豐順人把一個捆粄說成一捆捆粄,顧名思義,就是用麵皮把食材捆起來吃的食物。一切準備妥當,陳小瓊開始捆制捆粄,她在桌面上攤開一層米皮,熟練地將餡料藏在裡面,捆好。筆者忍不住抓起一捆捆粄,一入口,全是餡料的香味。
客潮物產豐富了口味
對於顧客來說,一份好的早餐不僅要美味可口,更需要快捷和方便攜帶。陳小瓊很聰明,她一有空就會做好一些捆粄,放在保溫箱裡,顧客可以打包帶走。
陳小瓊說:「材料十幾種,鹹菜、豆乾、芋頭、馬鈴薯、筍、菜頭(新鮮蘿蔔)、菜脯,餡料有米粉、韭菜、火腿、豬肉、蛋,有人喜歡西紅柿、豬肉、蛋。顧客喜歡哪些,我們就搭配給他吃。」
在豐順的大街小巷,到處都能找到捆粄店,早餐或夜宵,搭配一些蘿蔔湯、苦瓜湯、鹹粥、白粥、豆漿等等。在陳小瓊看來,捆粄不僅成了她的一門手藝,更是她難以割捨的一種家鄉情懷。
在客家話中,「捆」有打結、包裹的意思,將餡料捲入米皮中,這一製作方法稱為「捆」。粄是大米製作的食物,豐順人就用大米磨粉製成的米皮代替北方人愛吃的麵皮,製作了一種類似春卷的食物。客潮兩地豐富的物產也為口味的變化提供了條件。
豐順客家文化研究者馮秀珍介紹說:「古時有一對年輕夫婦,丈夫廢寢忘食地學習,然後要赴京趕考,妻子擔心丈夫的身體搞壞了,想了個好辦法,她把米磨成了漿,蒸成了皮,裹上蔬菜和肉,捆成一捆,給丈夫加營養。這就是相傳豐順捆粄的來歷。」
馮秀珍說,宋代在福建福州就有了捆粄的雛形,後來豐順人加入客家菜的「捆」的製作工藝。豐順捆粄的形成,還和客家人善於因地取材有關,大米,家家戶戶都有的食物,各種蔬菜和豬肉也不難找尋,兩者一搭配,就成了豐順人獨創的捆粄。
(來源:梅州日報 胡金輝 鄭坤 葉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