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梓黃氏後人黃奶仔講述「萬興號」創業傳奇
一段塵封的客家「創業史」
坑梓黃氏六世祖維琰公子嗣眾多,開枝散葉于海內外。他的第六子奕寬公仕途亨達,極具經商之能,並勇於拓業,開創了具有房屋200餘間,子嗣眾多的堂號——「萬興號」,成就了濱海客家中的一段創業傳奇。記者在維琰公宗祠的重光慶典之後對坑梓黃氏後人黃奶仔進行獨家採訪,一段塵封的客家「創業史」得以「重見光明」。
圖為等待點燃的「子孫燈」。 李凌雲 攝
製糖榨油積累財富
黃奶仔講述,奕寬公生於乾隆甲寅年(1794年),24歲時父親維琰公與世長辭,他化悲憤為力量,節衣縮食,積聚錢財,購田地,開商鋪,最終成為富有名望的鄉間縉紳,誥封清朝嘉慶和道光年間正五品奉政大夫。奕寬公用情專一,只娶有一房妻子曾老宜人,是當時名門望族大萬世居後人。曾氏生於乾隆甲寅年(1794年),享壽106歲,生有4個兒子,並有12個孫子、15個曾孫、27個玄孫,樂享五代同堂的天倫之樂。
黃奶仔稱,奕寬公頗具商業頭腦,不僅停留在農作物銷售上,還把農產品加工出售,開辦家庭手工業。他以自己開創的新屋仔圍屋為據點,在屋後開「糖房」,將榨出的糖運往龍崗、淡水、惠州等地銷售。坑梓的山崗地、壩地、旱地種有花生,他又以維琰公圍屋為中心,開起榨油坊,一年四季開榨,將油也運往龍崗、坪山和淡水等地出售。
「奕寬公在對糖和油的收購、榨取、販運、銷售中,一靠智慧,二靠誠信,三靠勤儉,經過多年發展,財富逐漸雄厚。」 黃奶仔說道。
淡水墟廣置商鋪
黃奶仔還介紹,坑梓鎮舊無墟市,村民買賣物品大多依賴離坑梓不太遠的淡水墟、坪山墟、龍崗墟。三個墟市在坑梓人的商業生活中有著舉足重輕的地位,墟期分別為龍崗逢一、四、七日,坪山逢二、五、八日,淡水逢三、六、九日,彼此互為補充,滿足村民趕墟的需要。
淡水墟是數得著的大墟集,善於經商的奕寬公便在淡水下魚街創辦了五家店鋪。一家店名已不可考,其餘四家店鋪每個兒子一間,店名分別是「萬福堂」「萬祥號」「萬貞號」和「萬全號」。後來四房人也就以店名作為房號,這些店鋪均用於出租。萬興號十二世後人黃淑蘭今年97歲高齡,遷居香港。她說,年關時收一次租金足可讓整個家族過上好年。
「不過,這五家店鋪中除了『萬貞號』毀於火災之外,其餘四家已被別人占用,由於年代久遠,地契遺失,已無從追討。」黃奶仔補充說。
「萬興號」擁380畝田地
黃奶仔介紹,奕寬公在經商致富後,立即買田置地:一方面為子孫添置祖業,另一方面將大部分土地出租,小部分督家眾自耕。奕寬公開創的「萬興號」,具有房屋200餘間,田地約380畝。十二世後人黃傑宗生前回憶,當時站在大嶺牯上向四周望,可以望到的基本都是「萬興號」的田地。
奕寬公還購置了許多房屋。黃奶仔介紹,除了繼承父親祖屋,奕寬公還向二哥奕茂公購置「萬福堂世居」供長子居住,向四哥奕敏公購置「萬貞號世居」供三子居住,以及購置上述五家店鋪,並創圍屋「新屋仔」供二子和四子居住。據不完全統計,奕寬公4個兒子每房人有房子50多間,每房房屋近1000平方米。
此外,奕寬公繼承客家人重教傳統,在「新屋仔」興辦「書黃下」書塾以振家聲。他的4個兒子均考取功名:長子世捐公官至直棣分州,州同加二級,其餘三子世振公、世星公和世仰公均例貢生。
黃奶仔介紹,道光七年(1837年),44歲的奕寬公英年早逝於北方為官任上。為了紀念這位讓黃氏驕傲的開創者,從前的黃氏後人每年10月1日都會從阿婆叫瀝中游的「夫人潭」上船(現在河道變窄,水量較少,基本不可能划船),坐船前去惠州祭拜,大有追根溯源之意。「現在拜祭時,還是按照當年收田租的方法,由萬福堂、萬祥號、萬貞號和萬全號四房人輪流主持做事,四年一個循環。」黃奶仔補充說。
(來源:深圳商報 記者:劉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