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北群山之中有一條客家村落,迄今已有760年歷史。早在明清時期,村中孩童就已一律免費上學,可謂嶺南地區「義務教育」雛形。這條村就是南雄市水口鎮的箬(音同弱)過村,該村日前被省有關部門正式認定為「第四批廣東省古村落(客家地區)」
書香之村
清代已九成兒童上學堂
箬過村坐落在南雄市水口鎮東北部,該村始建於南宋皇佑元年(公元1253年),距今已有760年的歷史。南雄資深文史學者沈榮金告訴記者,數百年來南雄當地一直流傳著一首民謠:「魚鮮的庵場,蓮塘的禾場,箬過的書房。」這裡所傳唱的均是南雄幾個古村落最突出的特點。「箬過的書房」是指箬過村的學堂多、書院多、私塾多,讀書人多,為仕宦者多。所以箬過村是南雄久負盛名的書香之村。
「書香之村」的稱號來源於村中大大小小數十間書院。箬過歐陽氏人文教育的興起,可追溯到距今600多年前的明初。史料記載:「箬過書房始於明初,由歐陽思仁於洪武三年(1370年)首創社學。」讓村人最引以為傲的是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的太乙書院。據沈榮金考證,當時的太乙書院除了招收歐陽氏族弟子外,還會吸收方圓十里八鄉前來求學的異姓弟子。太乙書院成了風靡雄州的知名學府。
到清代,社學式微,私塾興起。箬過歐陽氏按丁籌集辦學基金,以基金生息,保障辦學費用。「以祠堂為基,設私塾九所,室無貧富,子弟皆讀書,無慮束修之費。」村中孩子不論貧富,一到7歲,九成以上的兒童都被送往學堂,這也是嶺南地區最早的「義務教育」雛形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在明清時期,這個小村莊竟走出了進士1人、貢生43人、舉人6人、國學生和太學生45人、茂才庠生123人。
古稀老人
書院伴隨我成長
今年已經84歲的歐陽克強老先生,從6歲起在孝思書院中上了4年學。歐陽先生的父親曾經是村中老師,因此在他6歲那年就提前一年進入課堂學習。
沈榮金說,村中孩童初次上學那天,家中會舉行非常隆重的儀式。「天蒙蒙亮,孩子就被早早叫起,洗刷完後,換上新衣服,燒香奉神,拜祭祖先。此時父母已煮好了兩隻雞蛋的早飯並配上一雙筷子,寓意將來學業優秀課課滿分。早飯後,由父親或長兄送孩子到學堂孔子像前頂禮膜拜,開始上課接受啟蒙。」
歐陽克強說,村中當時共有4間書院,每間書院約30名學生。每天早上6時30分起床,在學堂里接受書法、背誦、默寫等訓練。「開學頭三天,老師管理比較鬆散自由。第四天起,老師就開始製作竹板戒尺,沒能完成作業或違紀的學生要受到打手掌或是打屁股的懲罰。」
箬過村名字來歷有段古
「箬過」的來歷有段古。相傳當年建歐陽氏大宗祠時,村民無論如何擺放大門都無法正對村前筆架山。就在眾人著急之時,一名老人路過,他用手輕輕一挪,大門就對準了筆架山。老人把大門挪好後,走到村中弱溪邊,摘下頭上的竹笠往弱溪里一揮,竹笠里的箬葉全部漂在溪水上面,老人踏著箬葉如履平地地走過。村民於是將原來的弱溪村改名為箬過村。
(來源:廣州日報 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