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深圳"與客家人的"名"緣

2019-09-01   陸河熱線網

深圳,和客家人之間,似乎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緣:深圳這片土的拓荒者是客家人;深圳30多年來的壯大有賴於占這座城1/3人口的客家人;深圳,也成為了許多客家人的第二故鄉;就連如今她聞名天下的名字——「深圳」,都和客家人有著斬不斷的千絲萬縷的聯繫。

1「圳」,一個典型的客家地名詞

說起「深圳」這個地名的來歷,首先得提到「深圳墟」。深圳特區的前身「寶安縣」,其縣城就是設在深圳鎮(墟)。而「深圳」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年間,當時就叫「深圳墟」。

「圳」,在江西以及周邊的湖南、安徽南部以及福建廣東等地使用多。田地的水溝都叫「圳」,這個字是客家地區中很常用的字。至今,在粵東客家地區,仍有不少帶「圳」字的地名。例如,在筆者的家鄉——汕尾市陸河縣(客家縣)河田鎮,就有「圳口」、「三下圳」等地名。因此,「圳」字可以視為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客家地名詞。

改革開放前,深圳大部分是客家地區,那裡的原住民大部分都是客家人,由於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水溝,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所以也就有深圳這個詞,在客家話中的意思就是,深的水溝或水渠。直到後來「深圳經濟特區」的名氣越來越大時,大家才弄清楚,原來這個「土」+「川」的「圳」字,應該讀「zhen」,而「深圳」就是「深水溝」的意思。

2「深圳河」的前世今生

事實上,在古代的時候,「深圳河」最早並不叫這個名字。據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新安縣誌》記載稱:「滘水,在城東四十里,發源於梧桐、莆隔、龍躍頭諸山,西流曰『釗口河』,北出曰『大沙河』,二支分流,至滘山合流而西,曰『滘水』,經橫崗山,逶迤四十餘里,入後海。」

這裡說的「滘水」,指的就是現在的「深圳河」。「梧桐」指的是深圳最高峰「梧桐山」,「莆隔」指的則是現在的「布吉」,「龍躍頭」則在香港新界北區,「橫崗山(在清朝嘉慶版《新安縣誌》中,又寫作黃崗)」在今天福田區皇崗村。

當客家人來到深圳地區之後,靠著嫻熟的墾荒技術和勤勞的雙手,以及舉家舉族的團結力量,很快在深圳地區站穩了腳跟。他們逐漸從新安縣的山區地區,向現在的香港地區等沿河沿海地區遷移繁衍。在這個過程中,也把「深圳河」的名字給改了。

深圳河於歷史上稱為明溪,自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起,更改稱為深圳河,作為英國租借香港新界部分的1999年界限時期的界河。

深圳河是深圳最大的河流,在古代,其幹流和各支流是深圳地區居民賴以生存的水源保障。因此,深圳河又被稱為深圳人的「母親河」。1898年,英國殖民者強行租去「新界」之後,深圳河成為深圳(新安縣)與香港的界河。從此,深圳河既是殖民者分割深港兩地的罪證和恥辱,又是聯繫深港兩地的紐帶和橋樑。在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深圳河」又成為「偷渡」和「走私」的代名詞,當時,人們只要一提起「深圳河」,往往會想起河對岸的那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資本主義世界。

3客家人來之後,才有了「深圳」這個地名詞

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朝廷接受廣東巡撫王來任所奏,恢復沿海內撤陸界(史稱「展界」),並復置新安縣,縣治仍設在南頭。展界之後,新安縣首任縣令叫李可成。當時,在歷經好幾年的殘酷「遷海政策(強令沿海數十里居民全部短期內遷走)」之後,深圳等沿海地區,到處荒無人煙,田地雜草叢生,新安縣一度被撤縣。面對這種情況,李可成在朝廷的支持下出台優惠政策,招募周邊縣份的居民和粵東地區的客家人前來開墾。而當時的梅州、惠州、潮州等粵東客家地區和閩西、贛南等客家地區,正面臨「人多地少」的境況,人口壓力很大,因此,許多粵、閩、贛的客家人聞知富饒的珠三角沿海地區正在招募農民前來開墾田地,就紛紛舉家甚至舉族前來。

據了解,「深圳」一名最早出現的典籍記錄,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纂修的《新安縣誌》。如:「卷三地理志墟市」中,列有「深圳墟」;「津梁」的「惠民橋」條目下註:「在深圳」。在「卷八兵刑制墩堡」中,記有「深圳墩台一座」,又云:「其深圳、五通嶺、大梅沙、小梅沙四座改作瞭望台,每台設兵十名」。也就是說,在客家人到來之前,新安縣並無「深圳」這個地名詞,是客家人來了之後才有的,當時有「深圳墟」、「深圳(小河溝)」和「深圳瞭望台」等地名。

因此,「深圳」一開始只是指「深圳墟」里的一條深水溝,屬現在深圳河的一小段。後來,「深圳」逐漸成為了這條河流的正式名字。深圳河的上游主要是客家地區,例如布吉、梧桐山及香港的新界,於是這條河的名字也被以客家話命名為「深圳河」。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深圳市的前身)縣治由南頭遷到深圳墟(鎮)。改革開放初,新建立的中國首個經濟特區用「深圳」為之命名,由此誕生了「深圳經濟特區」,從而使「深圳」這個名字聞名天下。

(來源:客家手機精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