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太行明珠」前南峪村變形記

2019-05-30     鄉村之聲三農中國

「太行明珠」前南峪村變形記

在河北邢台的西部山區,有一個小山村名揚全國——前南峪村。它位於太行山腹地,被國內有關專家讚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它曾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所在地。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前南峪村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山坡禿頭,風吹土走;有雨就成災,無雨渴死牛」。不難看出,當時這裡生產條件極差,經濟十分落後。

改革開放40年來,前南峪村堅持走綠色生態發展道路,數十年如一日實施山場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美麗家園,期間曾忍痛砍掉年純利潤860萬元的村辦污染企業,實施「二次創業」;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現代農業、果品深加工,並依託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和優越的綠色生態環境培育壯大旅遊產業。

如今,前南峪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紅色與綠色旅遊相結合的發展模式,讓全村群眾的生活水平一年提升一個新台階。前不久,中國鄉村之聲記者走進前南峪村,感受這裡的新變化。

正值夏日,果味飄香。在前南峪生態旅遊區的櫻桃採摘園,大顆的櫻桃掛滿枝頭,前來採摘的遊客正沉浸在品嘗夏日果實的欣喜中。

遊客李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每年都會來前南峪村旅遊和採摘。

李先生:我們經常過來玩,因為離得近,當天來當天就能回去。我們老家有板栗樹,但是沒有櫻桃。要吃櫻桃就得跑到這邊來。這邊櫻桃現摘的,吃得安全、放心。

滿眼的綠色、新鮮的果蔬,還有絡繹不絕前來到訪的遊客......很難想像,這個大山里曾經閉塞的小村莊40年來經歷了什麼,又是如何做到名揚全國的。

前南峪村位於太行山腹地,東臨冀南平原,西與山西毗鄰。全村1500多口人,人均6分田、7畝山。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曾在此持續辦學兩年零三個月。於是,「抗大精神」成為前南峪人民的不朽精神支柱,而「抗大陳列館」也成為這裡寶貴的紅色旅遊資源。

抗大講解員鄭文超:抗大陳列館是全國建館最早、規模最大的一所全面反映抗大校史的專題性陳列館。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序廳,它是以抗大曆屆公八位校長的圓雕雕塑為中心而展開的,以抗大教職學員在敵後學習、戰鬥、生活的圓弧形浮雕為背景。整個序廳為我們講述了,抗大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克服重重困難,為我黨我軍培養大批優秀軍政幹部的崢嶸歲月。

2001年,抗大陳列館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也是國家國防事業示範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驗教育基地。講解員鄭文超介紹說,這裡每年都會有大量遊客前來學習和旅遊。

講解員鄭文超:近兩年,我們這裡每年可以有近100萬的遊客,抗大陳列館和前南峪村綠色生態相結合,「紅綠結合」也成為了我們漿水非常獨特的旅遊資源,逐漸也吸引了大批的遊客來觀光旅遊和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抗大駐村」的紅色資源,孕育了前南峪人戰天鬥地、再造秀美山川的英雄氣概和豪情壯志。80後劉小燕是抗大陳列館的講解員,也是嫁到這裡的媳婦。說起前南峪村的發展,她很動容,站在沙盤前向記者娓娓道來。

劉小燕:首先大家看到,咱們面前的這條河,叫漿水河。河邊就是我們的抗大陳列館。再往前一點,紅色房頂、綠樹環繞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前南峪村。前南峪村1500多口人,人均6分田、7畝山,人均年收入18000元左右。從1963年到現在,一直都走的是集體主義道路。從而創造了「堅守宗旨、富村富民」「執著自信、艱苦奮鬥」「尊重規律、創新發展」的前南峪精神。可以說,前南峪精神是抗大精神的延續。

劉小燕口中的1963年,對前南峪村來說是個坎兒。因為這一年,一場特大洪水把這裡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田地沖得一乾二淨。但也正是因為這場災難,讓前南峪村開啟了鳳凰涅槃般的發展之路。

劉小燕:當時在民兵連的郭成志同志臨危受命,制定了20年的長遠規劃,五年墊田、五年綠化、三年治水、七年治理高標準的生態經濟溝。實行「山水林田路」的綜合治理。

1984年開始,前南峪村先後興辦了15家集體企業。1999年,工業產值高達8350萬元。

進入21世紀,這裡迎來了一次「急剎車」和「快轉型」。一邊,老書記郭成志帶領「雙委」一班人,開創性地實施「二次創業」,對生態經濟溝進行升級改造,引進8個國家22個新特優果樹品種,配套了現代化灌溉設施,按照綠色果品標準,實行科學管理。

另一邊,秉承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理念,前南峪村將三家污染冶煉企業關停,改為三星級賓館、板栗加工廠、蜂蜜加工廠。如此一來,產業結構得以調整,打造了綠色低碳家園,增加了經濟收入,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

劉小燕:2000年我們污染企業關停的時候,當時的集體年收入是670萬元,人均年收入是4785元;僅僅14年以後,我們在2014年集體年收入已經增加到了3080萬元,人均年收入在10600元左右了。

現如今,當地村民紛紛開起了農家樂,每年源源不斷的客源讓他們樂得合不攏嘴。春燕農家樂的老闆娘保梅告訴記者,自己有60間客房,每年可以接納幾萬遊客入住。

保梅:在我的右手邊大家正在做大鍋菜,遊客們可以吃到柴火燉的大鍋菜,味道特別香。農家樂每年的年收入都挺可觀的,差不多十多萬。我們村幾乎家家經營農家樂,比如我姐姐家的農家樂,每到周六日都爆滿,回頭客也很多。

由綠到富再到美,我們嘗試探索前南峪村良性發展的法寶。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會提到與前南峪村發展緊密相連的郭志成老書記,老書記今年已經74歲了,然而他的一句話,或許就是促成這裡發展的一劑良方。

郭志成:走在形勢前面,帶好頭。

記者編輯:季盈盈

統稿編輯:李偉民

責任編輯:王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u8lGWwBmyVoG_1ZxcDi.html




柱子上學記

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