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休閒農業蓬勃發展,規模逐年擴大,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鄉村旅遊接待遊客28億人次,占國內遊客接待人次的56%;營業總收入超7400億元,占國內旅遊總收入的16.2%。截至2018年8月,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市/區)共388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560個。
從地區分布而言,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得更快,目前浙江、北京、上海、四川等大城市周圍地區已成為休閒農業的發展重鎮。那麼,在休閒農業風生水起、遍地開花的今天,如何創新開發思維,做出自己的特色?
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張子雨:
休閒農業是現在創業的熱點,這種新模式讓大家看到了大農業發展的另外一個方向。
實際上,從政策層面,也在為休閒農業不斷加碼。比方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里明確提出,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充分發揮鄉村資源、生態和文化優勢,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要的休閒旅遊、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產業。
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紮實推進鄉村建設,因地制宜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建設美麗鄉村。這些措施,必然讓休閒農業的發展具備更堅實的基礎。
基礎有了,具體怎麼做呢?這一點就要考驗大家的真本事了。從目前來看,咱們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休閒農業都搞得有聲有色。而回顧一下最近的新聞咱們也可以學習體會一下最新的休閒農業發展潮流是什麼。
有媒體報道,山西休閒農業鄉村游共享平台啟動。根據介紹,這個平台上有13家景區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運行,利用網絡支付等技術,把這些景區的門票、住宿、禮品等消費內容放在一起進行經營,這種利用高科技來提升消費體驗的方式,顯然是能夠帶來良好效果,值得鼓勵。
當然,休閒農業的探索方向非常多,大家也沒必要非得都用一套固定的模式。比方說,之前就有媒體報道,一些城市出現的真人版的開心農場,用戶可以承包土地,遠程遙控指揮種植,這些很有趣的方式,也都可以作為咱們發展的參考。
話說回來,休閒農業業態的表現形式非常多,但是必備的要素卻是一個也少不了。首先,雖然是叫做「休閒農業」,但是,遊客來了並不是要看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出門辦事不方便的陳舊鄉村風貌,所以,作為基礎的農業本身就要升級。一方面,不管是農業基礎設施,還是交通旅遊服務的基礎設施,都要建設到位;另一方面,只有先進的農業技術水平,才能充分體現出農業本身的魅力,所以,現代化農業是必要的前提。
接下來,休閒農業的發展方向眾多,而一個共同的核心就是鄉村文化。不管是傳統民居還是鄉村禮儀,都是農耕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只有充分地保護和體現這種文化屬性,才能把休閒農業的項目打造成由內到外散發出獨特氣質的精品。有了文化的支撐,休閒農業項目才能細水長流,保持活力。
當然,在發展過程中,咱們必須要有一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意識。充分調動當地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不管是招商引資還是拓展新模式,都要讓他們成為休閒農業項目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更要讓他們成為新內容的創造者。有了這樣的一種機制,休閒農業才能夠真正落地生根,發揮更大的經濟效應。
記者:劉璐
統稿編輯:李鑫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