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之聲 新春走基層
《幸福的鄉愁》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因此,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總抓手。
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生長的家園。近年來,我國對鄉村文化建設高度重視,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讓許許多多的鄉村真正成為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2020年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中國鄉村之聲推出「新春走基層」特別策劃《幸福的鄉愁》,多路記者走進曾經採訪過的農民畫村、詩歌村等村落,回訪那些活躍在鄉村裡的文化人,用鮮活的故事展現廣闊農村蘊藏的豐富文化力量。
第四篇
鄉村網紅女作家
為家鄉歷史文化代言
在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一場別具特色的春節聯歡晚會正在進行,台上表演的節目內容,大多是和春聯有關的故事和傳說,而台下的觀眾,全都是來自當地農村的文學愛好者,趙萍萍就是其中之一。
趙萍萍:我以前對春聯這些東西不是太懂,像平平仄仄之類的研究得也不夠。後來看了網上老師講的內容,慢慢在這方面就產生了一些興趣。希望咱們農村多舉辦這樣的活動,因為這是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也希望更多的人來傳承。
看一場文學春晚,是趙萍萍送給自己2020年的新年禮物。今年48歲的趙萍萍,現在每天除了幫大兒子看孫女之外,剩餘時間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書和寫作。
趙萍萍:我感覺到讀書改變了我很多,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認識了很多人,眼界開闊了。總而言之,我更喜歡讀書了。我很少做別的事情,我只要一有時間,都是看網絡上、公眾號的內容。
快過年了,最近,趙萍萍的作品大多和「年味」有關。與記者說著話,她拿出一篇還沒有發表的新作品大聲讀了起來,文章的名字叫《冬日裡的那道景》。
(趙萍萍在電腦前寫作)
趙萍萍:炒玉茭的身體稍稍前傾,左手拉風箱,右手搖鍋,風箱開始呱嗒呱嗒,火舌吞吞吐吐,黑黑的鐵爐一圈一圈轉啊轉...
趙萍萍告訴記者,這篇文章寫的是一種傳統食物——爆米花。每到春節,爆米花都是她們當地不可缺少的一道食物。現在,不管撰寫哪類作品,她的靈感幾乎都來自於她的家鄉。
趙萍萍:寫的都是我小時候鄉村的生活,有時候我也想寫一些自己的東西。以前過年,家家戶戶都有一車爆米花,我小的時候是搶爆米花,樂呵呵地玩一天,這些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事情。
趙萍萍的家住在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的賀坡村,而她與寫作的緣分,與這個小村莊密不可分。2012年,趙萍萍在一次與老一輩的人聊天中得知,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村莊,竟然擁有著很多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建築。於是,喜歡歷史的她開始用相機和文字,記錄村子裡那些歷史遺留下的珍貴痕跡。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把自己的作品上傳到了網上,沒想到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關注。
(賀坡村古街道)
趙萍萍:我其實並沒有想到會一下子成了網紅。我就是有感而發寫一些東西,然後發到網絡上,也沒有去特別關注閱讀量,後來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我的初衷就是希望我們村能夠早日脫貧致富,擺脫這個「窮「字。我想用我寫作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來了解賀坡村,讓賀坡村的文化底蘊和厚重的文化歷史能得到保護傳承和發揚。
自此,趙萍萍從一名鄉村教師,變身成了晉城市小有名氣的網絡作家,一個鄉村網紅。之後,她又陸續發表了多篇文章,不僅遣詞造句更加精美,而且還配上了她精心拍攝的照片。而賀坡村也在趙萍萍這些作品的宣傳下,被更多人所認識和了解。
(趙萍萍的第一篇手寫稿)
越來越多的人專門前來村子裡旅遊,參觀,考察。慢慢的,賀坡村開始小有名氣,吸引了來自上海的一家大型旅遊開發公司前來投資。
雖然臨近春節,天寒地凍,但賀坡村村頭的山坡上卻是一片繁忙景象。賀坡農林文旅康產業綜合體項目在此動工。按照規劃,這一項目將歷時5年完成,投資3個億,總占地面積將達到185.82公頃。
劉有才:現在是我們的6棟康養公寓樓,地面基礎基本做完了,三個塔吊所在的位置就是咱們康養的地方,6棟樓,每個樓是6層高,入住180戶,都是全部是帶電梯的。
劉有才是這家旅遊開發公司澤州縣分公司的副總經理,同時,他也是一位歷史文化愛好者。他說,當時他們公司之所以一眼看中賀坡村,就是因為這裡的歷史文化,以及趙萍萍這樣的鄉村「文化人」,為鄉村歷史文化不遺餘力的宣傳和付出。
劉有才:我們感覺賀坡古村落還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同時它還有一定的文化色彩,會使人產生一種新奇的感覺。因為他們村裡頭有歷史、有故事,他們自發地編那些書、詩歌,搜集整理了許多資料,而且經常給我們提供一些素材,出謀獻策,配合我們的工作,讓我們深受感動。
正是因為和這些鄉村文化人的交流,現在,劉有才對賀坡村也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他的暢想中,旅遊開發項目的建成,將為賀坡村帶去翻天覆地的變化。
關建軍是賀坡村的村支書,隨著村裡康養項目的建設啟動,他的工作也變得更加忙碌。最近,他正在村裡做著協調和調研,希望通過流轉村民的老房屋,保護和利用好村裡的古建築。
關建軍說,現在,對於項目的建設,老百姓們都是舉雙手贊成,這樣和諧的氛圍,也讓他感到十分欣慰。
(從左至右)關建軍、記者韓曉、趙萍萍、劉有才合影
關建軍:我們有240多套古民居,現在200套房完成了房屋流轉,就是老百姓的房子租給村集體,然後村集體再把房子以集體形式轉租給開發商。租金是1平米15塊,大概一年收入有1000元。
對於賀坡村如今的發展,趙萍萍同樣感到欣慰。現在,趙萍萍仍然在為家鄉的發展而奔忙著。她說,自己已經是將近半百的人了,在這個年紀,她已經不在乎她寫的文章點擊量有多高,寫作能為她帶來哪些榮譽對她來說也不那麼重要。她會繼續用手中的筆宣傳賀坡村,保護和傳承這裡的文物資源,為更多的人了解賀坡村打開一扇窗戶,為賀坡村厚重的文化遺產擴大知名度。只要能為家鄉的文化振興做出一些貢獻,她就覺得非常知足了。
趙萍萍:有人建議村裡辦個文創網站,我也會給網站寫文章,繼續以各種方式宣傳我的家鄉。家鄉振興需要我盡一份力。只要大家需要我,有用到我的地方,我都會盡心盡力去做。
臘月二十一,賀坡村下起了今年冬天最大的一場雪。村裡的老房子、古橋、小路全都穿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衣,大地一片銀裝素裹,這個小小的村莊正在萌發著新的嫩芽。
在白雪的襯托下,磚瓦房下的紅燈籠變得更加醒目,仿佛提醒著人們,新的一年就要來到了。望著眼前的美好景色,趙萍萍再次拿起手機,在備忘錄里寫下一首新的詩篇:
趙萍萍:大紅燈籠高掛,黛瓦青磚,寬闊門庭,大紅燈籠在黃昏的喧鬧聲中高高掛起,喜慶襲滿紅牆小院,香氣四溢,歡聲笑語充斥著犄角旮旯,濃濃的年味,感染了一盞盞紅燈籠。
記者:韓曉
新媒體編輯:韓曉
監製:王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5k9228Bgx9BqZZI8Ym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