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化的壯瑤大餐

2020-03-06   大羅言酒

位於紅水河中游,隸屬於河池市的大化瑤族自治縣,不僅是世界瑤族文化之鄉,同時也是中國觀賞石之鄉。大化縣城古為百越之地,秦屬桂林郡地;漢元鼎六年劃入定周縣,五代十國時統屬宜州地;明清時隸屬思恩府;1988年10月始成立大化瑤族自治縣。



大化縣雖不是一個富裕的縣地,但也因此保留了其原始的風貌。大化縣境內峰叢密布,紅水河貫穿大化全境。不僅如此,當地的美食對於每個食客也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烤豬肉

將香豬開肚,去除內臟和主大骨,在肚內打完花刀,用糖、味精、五香粉、鹽腌味,再用開水燙豬皮,上皮色水,待自然風吹至皮干,後用小火入燜爐烤約兩小時取出,再用明爐把豬皮烤至金黃色即可切成小塊食用。烤豬肉清脆可口,香氣四溢,多吃不膩。配以佐料食用,其味更美。



煎油魚

紅水河油魚是紅水河的極品魚類,有「水下人參」的美稱。煎油魚時,入鍋不放油,用文火煎到一定程度後魚體就會自行出油,也不會粘鍋,只撒少許鹽即可食用。油魚骨刺細軟,食之油溢於唇而不膩,倍感清香酥脆,鮮嫩甘美。


龍棒

即豬血腸,是大化壯族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傳統美食。製作時,將豬腸洗凈,用線綁住一頭,再將新鮮豬血、玉米粉、糯米飯、炒花生、五香粉等攪拌成漿料,灌入另一頭至滿並用線綁緊,放入鍋里水煮。煮熟的龍棒油亮噴香,口感綿糯。如煎炸食之,更是別具一番風味。



葵花雞

將煮熟的七百弄雞白斬成小塊,並整齊擺放至圓碟中,再在金黃的雞肉周圍飾之以葉狀的鮮紅番茄皮,因狀如葵花,故名「葵花雞」。該菜品色澤誘人、味道純正。


壯瑤大席

「壯瑤大席」共有58套佳肴,88個品種,含有茶水、小菜、湯類、冷菜、大菜、熱菜、素菜、小吃、飲品、主食、甜品以及水果12大類。表現出大化各族人民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多姿多彩。



長壽火麻魚

烹制長壽火麻魚,先將裝好粉狀火麻的紗布袋放入鍋中煮到湯的顏色變白,再分別將新鮮的紅水河魚頭、魚尾、魚肉,以及肉丸、青菜放入火麻湯中煮熟,依次撈出拼盤。這樣烹出的魚肉口感更細膩,新鮮可口,湯的味道更鮮美。


韭鮮湯

將整條煎好的紅水河魚放入煮熟的羊肉湯中,以文火慢熬,讓魚的美味精華與羊逐漸融為一體,再將切好的韭菜若干勺放入碗中,最後盛入滾燙的魚羊湯,這一碗熱氣騰騰的魚羊韭鮮湯,讓人垂涎欲滴!



水晶糖肉

把切成小塊的五花肉伴以白糖或紅糖腌透,配之炒黃豆碎粉蒸熟,即可食用。水晶糖肉吃起來肥而不膩、清爽香甜。糖肉吃法在大化壯族聚居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宴請賓客餐桌上受歡迎的菜譜之一。


大化粽子

大化人的粽子堪稱是熱愛包粽子的廣西代表特色了。在別處,粽子也許只是端午節才食用的小吃,到了這裡,「無粽不成節」,不僅有極大的十斤壯粽,還有背部高聳,形似老人駝背的「駝背粽」。



瑤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多居住在山區,因此有「無山不有瑤」之說。古樸的瑤族保持著先祖盤王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在其獨特的民族文化景觀中,酒文化隨著這個民族世代傳承。


「三關酒」,瑤族在接待客人光臨前,會把一隻灌滿酒的葫蘆掛在堂屋門背後,等待客人將近大門時,立刻斟酒一碗,迎上前去,一手搭在客人肩上,一手遞到客人面前,要求客人喝進門酒,客人應毫不遲疑喝乾。「進門酒」之後,還將在前往主人家中的路上設兩關,飲過之後主人全家便都要出來迎客進屋,客人若無酒量,可淺嘗輒止,表示謝意。



傳說此習俗起源於巴馬瑤族的祖先「卡羅」,卡羅生下三個月後父母相繼過世,善良的盤堯收養了他。卡羅成家後為報答養育之恩,率家人採藥釀酒宴請二老。在迎接養父母的當天,卡羅帶族人到寨外十五里處設酒關,每五里設一關,每至一關,卡羅就敬二老甘醇的美酒兩碗,以表隆重和真誠。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