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的常州,古名延陵,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常州」之名始於隋,此前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長春、武進等。常州位居長江之南、太湖之濱,與上海、南京兩大都市等距相望。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歷史文化名人薈萃。
常州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自然少不了各種各樣的美食,常州小吃既有本地傳統特色、也有江浙等地風味,用料範圍廣泛,餡心有咸有甜,有葷有素,製作精細,享有盛名。
常州豆腐湯
常州豆腐湯看似簡單,實則需要特殊的技藝。首先,切鴨血、百葉絲的刀功要過關,須做到下鍋滑而不斷。其次,原料下鍋的先後也有講究,否則會脫膩無味。勾芡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因為澱粉的濃稠度直接關係到豆腐湯的口感,芡使湯稍稠,滑膩爽口,但又不能太稠。而市面上的山芋粉大多會有一點雜質,講究的店家會將其重新淘清過濾,去掉底層的雜質後再用。煮時,時間要控制好,不能煮太久,不然豆腐會碎,也會失去食材的天然味道。此外,大鍋的豆腐湯還要掌握溫度,須邊燒邊添料,確保供應不斷的同時,湯可保持原汁原味。
豆齋餅
豆齋餅是常州最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在全國其他地方都難覓其蹤。豆齋餅是用白雀豇豆製作的一種食品,如硬幣大小,常州人常用來祭祖,故稱豆齋餅。另有一種「金錢餅」,形狀比豆齋餅略大,中間可夾肉糜等餡心,色呈金黃、形似金錢、表皮香脆、內質鬆軟。
糖醋小排骨
糖醋小排骨製作技藝生成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上世紀初,糖醋小排骨亦成為常州馬復興麵館的招牌菜。發展至今,常州糖醋小排骨已為常州市民喜慶筵席、家中待客之佳肴。烹制常州糖醋小排骨的原料、配料主要有:豬肋骨仔排、紹興黃酒、番茄醬、蚝油、冰糖、香醋及適量雞湯。
六指羊羔
常州特產六指羊羔有色鮮味醇,肉質緊密,醬香濃郁等特點,其採用本地上好的成年公山羊,採用傳統的蒸鍋,把山羊去皮洗凈,加入精鹽,黃酒,白糖一起蒸煮,煮開後用文火煲約40分鐘。撈出後剔除骨頭,然後把肉捲成圓柱狀,用蒸煮過的稻草紮緊,冷卻後剔除稻草,把羊肉切成薄片,再擺入盤中,配以甜辣醬即成。
蟹殼黃
常州的地方風味小吃,俗稱小麻糕,其餡心有薺菜、蔥油、白糖、明油豆沙等4種。其特點:形似蟹殼,色呈金黃,油多不膩,香脆酥鬆,糖餡甜醇,咸餡味鮮。做法:用熬煉七八成熟的菜籽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擀成多層次的面卷,再包上餡,置烤爐烤熟即可,能存放一周而不壞。
常州古屬吳地,是吳公子季札的封邑,素稱「三吳重鎮」、「中吳要輔」,是我國一座古老而文明的江南名城。而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性的文化,是古代中原文化、荊楚文化與江南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形成的。今天的江蘇和安徽二省長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區在西周和春秋時都屬於吳國的範圍。這一地域的廣大人民及其代表人物都對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吳太伯是開吳立國的始祖,是吳國早期文明的創業者,孔子曾讚美說:「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太伯、仲雍的後代吳公子季札,公元前547年受封延陵,世稱延陵季子;後又封季札於州來(今安徽鳳台),故又稱延州來季子。季札「冢樹掛劍」,是一個千古傳頌的故事。相傳季子出使中原,途經徐國,徐君殷勤招待,對季札身上的青銅配劍十分愛慕。季札為佩劍被主人賞識而感到高興,也明白徐君的心思,但由於肩負使命,還得遍訪列國。
當他完成出訪使命,歸國途徑徐國時,得知徐君已故,他急忙趕到徐君墓前,解下佩劍,掛在墓前的松樹上,表示悼念並贈予徐君。季札這種重承諾、守誠信的傳統美德,唐代大詩人李白也稱讚道:「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觀風列上國,暗許故人深。歸來掛墳松,萬古知真心。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