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襄城美食與千年流韻的文化

2020-08-23   大羅言酒

原標題:河南襄城美食與千年流韻的文化

襄城縣位於河南省中部,伏牛山脈東端,黃淮平原西部邊緣。它可算得上是中原大地上的一顆明珠,汝水悠悠,穿城東流。它雖只是一個小縣城,但歷經千年滄桑,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且不說古老的城牆見證了歷史的風雲,也不說明代戶部尚書李敏的紫雲書院彰顯著文的內涵,單是這裡風味獨特的美食,就足以讓人心馳神往。

王洛豬蹄

王洛豬蹄是襄縣美食的王牌代表,享譽省內外,榮獲大獎無數。王洛是襄城縣北邊的一個鎮。相傳當年周襄王逃避內亂,走到此地時,王妃生下一個兒子,取「周王落子」之意,故名王洛。但讓王洛揚名的不是落難的周天子,而是香飄千里的紅燒豬蹄。王洛紅燒豬蹄的工藝很複雜,用料考究,製作周期長。

做好的豬蹄顏色紅潤,看上去有些透亮,皮軟筋爛,有點入口即化的意思。它香氣更是濃郁,買豬蹄回家,別想瞞住鄰居們,打個照面過去,別人一定能聞出來。王洛紅燒豬蹄肥而不膩,滋味豐富透徹,令人越吃越想吃。吃完了,洗罷手,手上依然一股濃烈的異香,經久不散。

襄城胡辣湯

胡辣湯本是河南小吃的一絕,而襄城胡辣湯風味尤其獨特。它源於清朝中葉,大興於民國初年。呈醬紅色,極能激起北方人的食慾。僅主要配料就有粉條、牛肉、羊肉、黃花菜、麵筋塊、木耳、花生等十多種,佐料有胡椒、花椒、大茴香、陳皮、肉桂、八角等幾十種。

烙饃卷豆腐片

烙饃卷豆腐片是襄城的特產。走在襄城的大街小巷,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推著獨輪車賣烙饃卷豆腐片的。它既有烙饃的筋道,又有燉煮的豆腐片的醇香,一張薄如白紙的烙饃就這樣把眾多的香味「卷」了進去,簡單的原料和佐料「融合」在一起,就產生了神奇的效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醇厚綿香,讓人回味無窮。

襄城燜面

襄城燜面歷史悠久,據傳起源於西漢末年,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襄縣燜面成品吸收了菜的湯汁和香味,油而不膩,軟香可口,是當地人特別喜愛的家常美食。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襄縣燜面的家常做法:

1. 熱鍋下油燒熱。

2. 下肉絲翻炒幾下,放入蔥花、薑末、十三香、老抽醬油、鹽,料酒,下豆角翻炒兩三分至斷生即可,加入適量生抽。

3. 炒菜的鍋里加水(大約得兩三碗水)。

4. 水滾後 ,先盛出一碗菜水備用(碗里加上適量味精),鍋里的湯水淹過裡面的菜即可。

5. 把麵條抖散,鋪到鍋里的菜上,鋪均勻,蓋鍋蓋小火悶5、6分鐘左右。

6. 開鍋蓋均勻澆上事先盛出來的一碗菜湯水,把切好的辣椒絲放在麵條上面。

7. 繼續再燜3到5分鐘 (青椒絲也可不放,但放了青椒絲會有一種特別的清香味)。燜時注意不要糊鍋了。

8. 等到鍋里的菜湯燜的乾了就可以關火,用筷子把麵條和下面的菜拌均勻,淋上一些小磨油,再蓋上鍋蓋燜上幾分鐘即可開吃 。

襄城,春秋時名「氾城」。公元前540年,楚靈王於氾之西北隅築新城,因周襄王曾避難於此,故易名「襄城」,規模狹隘。歷史上,曾多次對其進行過擴修。清順治六年(1649年),總鎮高第駐節襄城,偕知縣佟昌年重修。當時,城內有大小街道35 條,東西大街和東西拐街如兩條平行線分別與南北大街、北關北街相交,形成了大、小兩個十字街。主要街道以紅石鋪砌。清光緒年間曾事翻修。

襄城縣位於中原腹地,現隸屬河南省許昌市。全境九山九崗十六河,這裡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適宜的環境孕育了華夏早期文明,形成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留下了不少歷史的印記。比如縣城東南方向2公里外的首山,是中國古代八大名山之一。

據《左傳》記載,據《莊子·徐無鬼》記載,黃帝共七位聖賢前去具茨山拜見大隗(wei三聲),至首山西麓迷失方向,適遇牧馬童問途焉,因請問天下,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 害馬者而已矣(斷句)!」《史記·封禪書》載:「黃帝采首山之銅 ,鑄鼎於荊山下。」 乾明寺門前,有明嘉靖三十年的磚雕照壁,正面為「黃帝采銅圖,背面為「七聖迷徑圖」,描繪了黃帝在首山一帶的活動情景,印證了史書中的記載。印證了典籍史書中的記載。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