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山面海的河北,流傳著哪些好吃的?

2020-08-01   大羅言酒

原標題:背山面海的河北,流傳著哪些好吃的?

從壩上草原到漳河沿岸、從太行深山到渤海之濱,是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所在。這裡就是河北。河北地區歷史悠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在河北境內陸續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廣陽、邯鄲、巨鹿、代、恆山等八郡。到了漢代,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又稱十三州),之後的曹操還曾在漳河畔修建"銅雀台",命其子曹植作名篇《銅雀台賦》。

河北地處華北平原北部,背山面海,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這裡的烹飪技術的出現,可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從夏朝到春秋戰國時期,是河北飲食文化的形成時期。在這個時期,河北飲食文化初步定型,烹飪原料範圍不斷擴大,烹飪原料也得到了更廣泛的利用。不過,這些離我們都太遙遠,還是來看看我們現在到河北能吃到哪些好吃的吧?

驢肉火燒

現在在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上面,都可以看到賣驢肉火燒的,可以說驢肉火燒已經走向全國,但是河間驢肉火燒才是最正宗的,當地人有句俗語叫:「常趕集還怕看不見賣大火燒的」可見驢肉火燒在當地人心中的位置。

平泉老羊湯

平泉老羊湯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與本地的的精髓,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老羊湯,當地人喜歡喝羊湯,特別是冬天,大街小巷的攤前,支起一個桌子架起一口大鍋,生起火鍋里的羊湯滾起來,這就是當地人最好的享受,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湯暖胃又驅寒,平泉老羊湯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質地鮮而不膻,香而不膩,爛而不黏。

南沙餅

南沙餅又名八勾糖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名點,屬於河北承德小吃。南沙餅口味酥脆、香甜、爽口,迄今已有500餘年製作歷史。現在到了承德很多飯店都有南沙餅供應,如果到了承德不得不嘗試一下。

蔚縣八大碗

蔚縣傳統的"八大碗"有五色相間的"絲子雜燴",肥而不膩的"炒肉",有隔壁相望的"酌蒸肉",有葷藏素裹的"虎皮丸子",有肥瘦相兼的"渾煎雞",有鮮嫩別致的"塊子雜燴",有調味精美的"清蒸丸子",還有素淡清香的"銀絲肚"。在這"八大碗"中,前五碗屬於渾湯菜,其調味濃郁,甚飽口福,後三碗屬於清湯菜,其清淡爽口極振食慾。

白肉罩火燒

白肉罩火燒,是河北保定的名吃之一,起源於清末,在中華旅行社出版的《中華小吃》中,它赫然醒目。它還是保定名樓義春樓的主要名吃之一。白肉罩火燒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又不含過多的脂肪,是一種又解饞又健康的食品。

菜鍋煮餃子

顧名思義就是在大鍋菜里煮餃子,這餃子必須是現包的新鮮餃子,在大鍋菜快燉熟時,將包好的肉餡餃子放入菜鍋煮熟,餃子吃起來皮里皮外都香氣十足,味道極好,所以又名里外香。這菜鍋煮餃子在日常飯桌上並不常見,在臨城,只有在每年春節或重大節慶時,女兒回娘家,娘家人才會為回家的姑娘做這碗菜鍋煮餃子。當然在家中有貴客時也會招待菜鍋煮餃子,這儼然成為了一種地方的風俗習慣。

桲欏餅

桲欏葉餅是最具秦皇島特色的一種綠色食品。做好的桲鑼餅,散發著淡淡馨香的桲欏葉餅賞心悅目,鮮美可口,是中外遊人爭相品嘗的一道特色食品。

鹹食

又稱閒食。將白面、雞蛋加水做成糊狀,再放入適量蔥花、食鹽等拌勻,慢慢倒入鏊子上攤勻,蓋上鏊[ào]蓋兒蒸烙,片刻即成。鬆軟可口,沾蒜泥吃,味道更佳。

勤腳料

勤腳料狀似一碗丸子素菜,裡面有素丸子、白豆腐、豆腐泡子、黑木耳、黃豆芽、蒜薹、牛血等料。湯是濃的,勾兌了粉芡,味道鮮美,香味盈口,乍一看就象一碗大雜燴。湯的味道跟我市傳統的炒菜「裡脊帶汁」相似。湯味多層次,濃厚悠長,由於勾兌了粉芡,使其中的主料輔料互相滲透,味道鮮美濃香。

河北省是戰國時期燕、趙、中山三國故地,元、明、清三代又為畿輔之區,歷史悠久,地靈人傑、不僅是炎黃文化的發祥地,而且是我國酒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在7800多年以前的武安磁山遺址,挖掘出了許多石器陶盂、陶支架等成組器物,還有固定的大量儲糧窯穴。

遺址內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加工工具的使用與堆積的大量食物,證明在當時河北已有了比較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農業的發展,為飼養家畜提供了物質條件,而遺址中出土的豬、羊等家畜骨骼已證實了這一點。在發現的骨骼中經科學鑑定還有雞的骨骼,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家雞,飲食原料的增多,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另外據考古證明,當時河北先民已掌握了原始釀酒技術,並創造了相應的陶瓷酒器。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