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三星堆文化:從愚昧走向理想、從遠古走向現實的三星堆人

2020-01-01     夏朝與詩經研究


(作者:趙輝)三星堆遺址是距今4500年-3000年前的四川古蜀人文化遺址,因出土大量造型奇異的青銅大立人、面具、頭像、神樹等器物,有很強的自身特色,因為它們形體高大,形像奇特,更在於其涵義難明,可以引起很多遐想,充滿了神秘性,成為獨樹一幟的巴蜀文化的代表。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大立人、縱目面具、頭像、神樹等青銅器物,分別出土於編號為一、二號器物坑。從考古類型學來看,這兩個器物坑應該是同時埋藏的,其埋藏的年代大概相當於中原地區商代的晚期。如此,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也屬於大中華地區的商代青銅器。


在近期召開的三星堆文化學術研討會上,全國各地專家一致達成一項《三星堆共識》:以三星堆遺址為代表的長江上游地區文明在與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古代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中發展壯大,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模式的重要見證。三星堆遺址出土青銅大立人、面具、頭像、神樹等器物,是古蜀人對「人與神」充滿想像力的獨特理解,展示了巴蜀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是古蜀文明對世界青銅文明的傑出貢獻。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之所以充滿神秘性主要來源於青銅人物造型的奇異性,即是對人物的刻畫,又突破了古蜀人寫實性的人面造型,仿佛是現代西方人的面部特徵,又或是對外星人的記錄。這些區別於古蜀人的青銅人物造型,在向我們後人展現的是一種怎樣的古巴蜀人的思想與境界呢?

通過對三星堆遺址出土青銅大立人、縱目面具、頭像造型特徵的解讀,我們可以得到它們的特性:身材高大、大眼、縱目、大耳、大鼻、大嘴、大頭額、大面額等。這些都是人們的五官,是人們感受世界、認識世界的人體器官。將這些放大的五官,集中在一個面額之上,就會形成區別於寫實人物面部的特徵,區別於正常人的面部特徵,仿佛是西方人稜角分明的面部。青銅器的製作需要線條簡單,尤其在面具製作上,東方人面部的圓潤很難完美表現,這或者就是三星堆青銅器人物造型,更像西方人或外星人的造型的根本原因。


三星堆青銅器埋藏年代為商代晚期,中華大地青銅器發展已經相當發達,製作技術也相當完善。位於中國西部的四川盆地,與中原地區相對隔離,在文化發展上有其獨立性,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周圍文化的影響。三星堆遺址大型青銅器的出土並不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不是所謂西來文明,或者外來文明,而是古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共同形成的結果。

在筆者看來,三星堆青銅器人物造型表現出來的古巴蜀人的嚮往、理想與思想,才是三星堆文明的獨特之處,是中華文明乃至世界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始動力,是人類文明之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是生活於四川、從四川走出的唐代大詩人李白《蜀道難》中的名句,真實地描寫了四川盆地的封閉與古巴蜀人首領的茫然與困境。古巴蜀人希望突破自然、突破自身就成為所有古巴蜀人的理想與嚮往。

古巴蜀人將這種理想與嚮往,表現在祭祀中,成為全巴蜀人的祭祀對象,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青銅大立人、縱目面具、頭像、神樹等器物。大立人是希望古巴蜀人能長得更高大;縱目是希望能看得更遠;大眼是希望能看得更廣;大鼻是希望能分別更希望的氣味;大口是希望能吃下更多更好的食物;大耳是希望能聽到更遠更清晰的聲音;大額是希望更聰明,反應更敏銳;腦中生出的祥雲是希望能想的更高更遠。這些所有的獨特造型,都是在表達古巴蜀先民,希望突破大自然的限制,突破人類自身的限制,走向更廣更闊的世界,是古巴蜀人文化與文明發展的表現。這些古巴蜀人的理想與嚮往,已經遠遠超出當時全球人類的發展水平,是古巴蜀人的驕傲與自豪。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所表達的古巴蜀人的理想與嚮往,都實現了嗎?不用長的更高,巴蜀人已經可以跨越千山萬水,乘飛機、乘火車、乘高鐵到達全國各地、世界各地;不用長出縱目、大眼,巴蜀人也可以看的更遠、更廣,手機、電視、電腦可以讓巴蜀人看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不用長出大耳,巴蜀人也可以聽到各種聲音與信息;不用長出大嘴,巴蜀人已經可以吃遍全國、吃遍世界,更是讓全國人民、世界人民用大嘴隨處吃到巴蜀人的美食。


三星堆文化遺址,所表現出文化與文明,不僅僅在於中國歷史與考古的意義,它更多所表現、展現的是古巴蜀人在中華文明、人類文明史中突破自然、突破自身的嚮往與理想,並最終實現與共同創造了今天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與現代世界文明!(作者:趙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mHBeG8BMH2_cNUg2Ie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