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與毛澤東治水,哪位偉人更成功?兩者治水有何異同?

2019-10-20     夏朝與詩經研究

(作者:趙輝)1950年七八月間,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不到一年,淮河流域就發生了特大洪澇災害,河南、安徽兩省共有1300多萬人受災,4000餘萬畝土地被淹。7月20日,毛澤東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須考慮根治辦法,現在開始準備,秋起即組織大規模導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

4000年前,華夏文明形成的前期,古中國夏王朝建立之前的堯舜禹時期,「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

1950年10月14日,新中國政務院發布《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制定了上中下游按不同情況實施蓄泄兼籌的方針。新中國水利建設事業的第一個大工程拉開了帷幕。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於1950年11月底開工。數十萬民工和工程技術人員奮戰在治淮工程的工地上。1951年5月,中央治淮視察團把印有毛澤東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員會和三個治淮指揮部,極大地鼓舞了治淮大軍的士氣。到1951年7月下旬,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這期工程共完成了蓄洪、復堤、疏浚、溝洫等土方工程約19500萬立方米(其中溝洫工程土工約1億立方米),石漫灘山谷水庫一座,板橋、白沙兩處山谷水庫的一部分,潤河集蓄洪分水閘一座,其他大小涵閘62處,谷坊155座。

1951年冬,淮河兩岸人民又投入了治淮二期工程的戰鬥中。1952年7月,治淮二期工程結束;1953年的治淮工程又開始了緊張的籌備。經過8個年頭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國家共投入資金12.4億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庫容量316億立方米,還修建堤防4600餘公里,極大地提高了淮河的防洪泄洪能力。

4000年前,「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岳,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堯崩,帝舜問四岳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亶亶穆穆,為綱為紀。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 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1950年6月底7月初,淮河流域連降暴雨,受災人口990餘萬人,水淹死亡人口489人。毛主席翻閱《人民日報》時發現一篇報道:「淮河地區遭受特大洪水,災民在求生中與蛇同爭一棵樹,結果,人在樹上被蛇咬傷,中毒而亡……」毛主席讀後心情十分沉重,久久不語,提筆寫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從此拉開了淮河流域人民根治水患、興修水利的大幕。

淮河上游以蓄為主、中游蓄泄兼籌、下游以排為主的方針,綜合治理淮河流域。淮河流域上游共建水庫5200多座,總庫容250億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庫34座,總庫容166億立方米。水庫分布在上游各主要支流,這些分布在上游的大型水庫,對歷次洪水發揮了攔洪作用,減輕了淮河幹流的負擔,減少了下游淹沒損失,是現代科學條件下的鯀以堵治水的方法

在淮河中、下游修建了蒙窪、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姜家湖、壽西湖行洪控制工程10處,總蓄泄量達280億立方米。新開和擴挖包括茨淮新河、淮洪新河、淮洪新河、新汴河、淮沭河等骨幹河道20餘條。各主要河道堤防,普遍經過加高、加固整修。整治和疏浚了絕大部分支流和中小河道,真正實現了4000年前古中國堯舜禹時期的「水由地中行」。治理了大部分排水溝河,新開挖了茨淮新河、新汴河、紅衛河、崇潼河和淶趙新河等排水骨幹河道,修建了4萬多座排灌站。

在淮河各主要支流河口建造大型水閘,防止淮河幹流洪水倒灌各支流,避免堯舜禹時期的「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情景的再次發生。

通過對1950年-1957年8年時間新中國在毛澤東領導下對淮河流域大面積洪水的治理,與4000年前古中國堯舜禹時期大禹8年時間對最初中國、最早中國範圍洪水治理的對比,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新中國建國之初對淮河流域水患的治理與堯舜禹時期對古中國地區水患的治理,如出一轍;在洪水規模、危害、範圍、情景,洪水治理方法、措施、結果方面,完全相同;毛澤東對淮河流域的治理範圍與大禹治水的範圍地區完全重合相同;毛澤東對華夏民族的貢獻功績與堯舜禹對華夏民族的形成做出的貢獻,毫不遜色;堯舜禹時期受洪水侵害的古中國核心地區與長期受淮河洪水危害的以荊塗二山為中心的淮河流域,高度重合,因為「水經云:淮水出荊之左,迂迴以入渦,麓高水匯為患,禹鑿(鑿)荊塗二山之峽,使淮出於其間,水乃安流。所鑿(鑿)處有遺蹟,冬月可見。」「禹勤溝洫」(作者:趙輝)

參考資料:《史記》

《孟子》

《尚書》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Nw-9m0BMH2_cNUgyz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