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後期的康復,你知道多少?

2019-07-26   心理吧

精神疾病發生後家屬都會及時送患者去積極的進行治療,在配合治療的同時,作為家屬也需要非常小心做好護理工作,這裡我們就來介紹精神疾病治癒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一、培養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有些病人在病情稍微好轉之後就不再注意個人衛生,不打掃房間,也不洗衣做飯。這有可能是病情本身的殘留症狀,也可能是藥物反應,還有可能是家屬對病人過分照顧,不讓他做家務,這些都對病人的康復極為不利。這時應注重幫病人培養生活能力、交往能力, 精神病不同於軀體疾病,在恢復期不需要充分的體力休養,適當的活動可以增加病人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提高病人的生活獨立性,家屬要多加督促和鼓勵。

二、培養病人的情感交流能力

人的情感活動包括內心體驗和面部表情兩方面。正常人對外部事物都會有喜、怒、哀、樂等情感反應,然後再通過表情表達出來。恢復期病人常常給人一種表情呆板、反應遲鈍的印象,因此要加強訓練。

1、提高病人的興趣。興趣越大,情感的投入越多,愉快感也就越強。

2、設身處地地體諒和關心他人。理解了別人的情感,才能喚起自己的情感。

3、充實生活內容。

4、要善於適時、適度地讓病人表達情感,讓病人有意識地在實踐中學習和摸索,這需要家屬耐心的幫助。

三、培養病人的注意力

恢復期病人的注意力往往難以集中或不能持久,這對病人的生活、工作會有很大妨礙。對此,首先要排除藥物的影響。另外,要加以訓練,來延長主動注意的時間。具體的方法是,先從簡單的、病人感興趣的事做起。

如果病人喜歡聽音樂,就安排一個安靜的環境,讓病人全神貫注地聽音樂,並記錄病人集中注意的時間。每天堅持訓練,病人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就會逐漸延長。然後再訓練病人集中從事複雜事物(如讀書、寫字等)的時間。

一般來說,如果病人能夠集中從事一件事達一個小時以上,就不會給他的人際交往和日常生活帶來大的妨礙。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地鍛鍊。

四、培養病人的的語言表達能力

很多精神病人性格內向、不善言談。這些病人在病好之後,如果不繼續加以訓練,就會繼續影響病人的社交能力,最終成為病情復發的隱患。訓練語言表達能力,首先是讓病人敢說,其次才是學習怎麼說。

家屬應為病人建立一種寬鬆、平和的氣氛,使病人有隨意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而不至於因為病人的言談不當被中途打斷,或被嘲笑、輕視。對不善言談的病人,家屬要尋找機會,自然地誘導病人開口講話。

五、培養病人的人際交往能力

精神病人因病與外界隔離的時間較長,因此需要為他提供交往的訓練機會。

1、可以有意安排客人來家裡做客,事先要徵得病人的同意,詢問病人對來訪者的態度,安排好病人將要扮演的角色。要引導和鼓勵病人積極參與,發現病人有言語不當之處,要主動「圓場」,而不要當面說穿。

2、指導家屬帶領病人上街購物、郊遊、串門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也應允許病人獨自交友、外出。在每一次社交過程結束後,應主動同病人交流感受,善於發現病人微小的進步,並加以鼓勵,在此基礎上,適時地指出不足。

希望家屬了解清楚,因為只有了解清楚以後,才可以在生活中注意這些方面,畢竟這種疾病是有復發的可能性,所以希望大家可以認識到,從而減少疾病的復發讓患者徹底擺脫疾病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