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又稱傍老族或尼特族,這個詞最早源於上世紀90年代末的英國,是指那些有工作能力卻整天宅在家裡,經濟上完全依靠父母生活的年輕人。」每一個啃老族形成的過程,各不相同,但其心理上的缺陷是差不多的。
從心理的角度看,啃老族是一群心理上有障礙和人格上不健全的人。這些心理缺陷的形成,與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尤其是與自我成長息息相關。
「家長過度關愛,孩子太過自我;家長過度保護,孩子會無能;家長過度期望,孩子感覺無望……這種『過度式』家庭教育環境,反而成了孕育啃老族的溫床。」在經歷了僵化的應試教育後,孩子進入社會才沮喪地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會,難以應付職場殘酷的競爭和無處不在的工作壓力,進而選擇退回到家裡宅起來,先成為「宅男宅女」,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升級為「剩男剩女」。最後就會不可避免地「修煉」成一名啃老族。
「就當下而言,要避免啃老族的發生,還得從自我成長、培養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入手。」自我成長是一個自我覺察、自我激勵、自我學習和自我行動的過程。
為了減少行動中的困難,最好在行動上採取小步子的策略,而步子越小越容易成功。必要時,可以在心理諮詢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比如,第一步是開始承擔家務,第二步是勇敢走出家門,第三步嘗試比較容易適應的短期工作,第四步從事比較長期的工作,第五步再謀求比較理想的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記錄下每一步小小的成功來不斷自我強化,促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強地一步一步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