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如是
說實在話,這部劇真的算是在刀尖上行走了,能播出也屬實不易。經過了一系列的定檔又撤檔,很多人都認為播出無望。畢竟,半部刑法傅慎行,招招都在不能過審的邊緣瘋狂試探。
如今驟然空降,即便把名字從《掌中之物》改為了偉光正的《陽光之下》,就連主角名字都悉數更改,甚至男主掉番變成了男二,也還是難以消磨小說粉絲們對這部劇的期待。
值得肯定的是,這部劇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一改往昔霸道總裁愛上傻白甜的人物設定。
一個是心狠手辣、病態扭曲、殺人不眨眼的反派總裁,另一個則是雙商在線,三觀極正,不屈不撓堅守正義的大學老師。以往的劇情中,女主最後一定會愛上男主,但是這部劇卻反其道而行之,女主柯瀅不會像一般的女主角一樣愛上這樣將自己的人生與光明生生毀掉的惡魔。
其實,不難發現,像《今夕何夕》《東宮》《隱秘的角落》,再加上《陽光之下》,男主要麼是反派,要麼就是負面性的人物,完全顛覆了以往高大上、偉光正的正直精英的男主角設定。
但是這些劇卻可以大火,甚至評分居高不下,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如今的影視市場正需要這樣類型的主角。從惡中取善,遠比從善中取善更有力量。
這同時也更容易激發觀眾深層次的思考,而不是只局限於劇中男女的愛恨嗔痴、顏值與否。原著作者說,「我筆下的何妍(柯瀅)從來沒有愛過傅慎行(封瀟聲)。」原來,三觀並不能跟著五官跑。
而事實上,如今的影視劇,也確實需要這類反套路的反派男主。並不是因為斯德哥爾摩的情愫,而是以惡為鑑,凝視黑暗與深淵,方能明白「正道」有多重要。
首先,《陽光之下》雖然將劇中人物名字有所改動,但是所幸播出的劇情已經是儘可能地還原原著內容了,沒有甜,只充斥著無盡的黑暗。封瀟聲集殺人、強姦、非法監控、恐嚇,甚至找人輪姦女主並拍下視頻,可謂是無惡不作。
但奈何演員彭冠英的英俊面龐以及超出一米九的挺拔身高,使得很多觀眾大呼「只要哥哥長得好,三觀跟著無關跑」等毫無底線的言辭,科學來講,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這是不可取的,一個怙惡不悛、知法犯法的窮凶極惡之人,寫在文中或許有一種邪惡勢力的霸道,但是一旦將其搬出螢幕,便是極為恐怖的事情。這部劇的播出,精準地擊中了主流審美。
封瀟聲確有其魅力所在,但卻從未被當作一個正面人物去塑造。女主柯瀅也並非傻白甜一類的白痴角色,依靠自己的「真善美」去感化男主,最終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和封瀟聲鬥智斗勇,在相處過程中也不曾對其心動半分,這才是正確的價值取向。
這世上本沒有純粹的善,也沒有純粹的惡。人是複雜的動物,沒有非黑即白,即便狠辣到視人命如草芥的封瀟聲,也會因愛上柯瀅而一點點變得卑微。
觀眾們越來越接納並且對負面的反派主角趨之若鶩,傳達了這樣一種訊息:敢於打破常規設定和命運塑造,是會有意外之喜的。
從迷霧劇場中的《隱秘的角落》,主角張東升陰暗且變態;而《東宮》的男主則更讓人又愛又恨,不僅滅了女主全族,更讓那個花季少女命殞18歲。但相比較於《陽光之下》的封瀟聲,卻都不值一提。
常規設定中,負面人物更多的都是以配角形象出現,以此來襯出主角的偉光正。但是這樣的人物,其層次是不夠飽滿的。而將主角直接設為反派人物,有利於豐富人物層次。
這樣的設定,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中國的影視劇終於肯正視人性之惡了。以小丑這一人物形象舉例,在DC旗下他是十足的壞蛋與罪犯,一個超級反派。但是很多觀眾了解這一角色之後卻都選擇了站在小丑這一方,這是因為小丑懷得有理,壞得正義,壞得讓人產生了共鳴。
即便歐美國家的很多劇都充斥著血腥與暴力,但卻都深刻地揭露了社會最陰暗的一面,人性深處的善與惡相互廝殺消磨,詮釋了反派主角對於劇集的意義所在。
以惡為鑑可明人性,黑暗的人性與陰暗的社會,一定要有人去率先正視它、凝視它,繼而剖析它、解構它。聚集創作從來不是只有「偉光正」一條路可走,要想觸動觀眾,就必得有不同尋常之處。可惜如今的一些編劇,在舒適圈呆久了,已經疲於走出來了。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總編 | 韓英楠
編輯 | 青禾
校對 | 栗子
熱文
張雪迎:期待、享受、滿足,在表演的世界裡舞蹈
為什麼你的抖音號始終無法變現?
《樂隊的夏天》:「解藥」還是「毒藥」?
END
合作交流
微信:hanyingnan12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8XlFXcBDlXMa8eqERa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