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街巷故事 | 老街舊時光

2020-05-02   阿傑傳承閩南文化

位於廈漳泉「金三角」中心地段的廈門西北部,有一座千年古鎮名叫灌口鎮。歷史上,灌口鎮曾被稱為「煙火千家、頗為富庶」的「八閩重鎮」,經濟繁榮,吸引了不少外地人。

始建於明末清初的灌口老街,在當時是外地人進入灌口的必經之地,亦是閩南金三角的一個重要貿易點。短短一百餘米的街道,商賈雲集,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灌口老街

1930年左右,老街開始改建,沿街一面都修成了騎樓。騎樓下的走廊遮陽又防雨,成了老街居民茶餘飯後的休閒娛樂場所。走在鋪滿一路的鵝卵石上,時常會看見街坊領居聚在一起講古論今、打牌下棋。夏天傍晚,老街居民還會把竹涼蓆鋪在騎樓下,搖著芭蕉扇過夜,愜意十足。

灌口老街的居民生活

灌口老街的店面,內部結構非常特殊,每家每戶都有一口四十多米的深井,更有趣的是有些井是兩家店共用,當兩戶人家同時打水時,就會發出叮叮噹噹的水桶碰撞聲。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灌口老街「三多」中的「第一多」——「井多」。

灌口老街的水井

「市場多」,也是灌口老街「三多」的「一多」,說的是灌口老街各類專業市場。老街街頭建有肉市,街底建有菜市,中間地段的一個綜合市場是小商小販們的聚集地。老街兩旁由十條橫巷連接著,每條小街巷都對應著一個定位分明的市場。

灌口老街市場繁多

有專做柴草生意的「草仔市」,有專賣海鮮的「海仔市」和進行豬仔牲畜交易的「豬仔市」,也有專門經營棉花生意的「打棉街」。

閩南街巷故事 | 老街舊時光

老街中有名的「打棉街」

灌口老街「第三多」,就是街巷裡的「隘門多」。

古代遺留下來的隘門

在這些小街巷中,許多未拆建的小店鋪依然保存得比較完好,古時候「防盜防匪」的隘門也大多保留了下來,成為老街百年歷史的見證之一。

隘門有防匪的作用

早年間,灌口老街聚集了一大批手工匠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手藝都已失傳。不過在「打棉街」的深巷中,有間店鋪難得地保留了傳統糕仔的製作技藝。

閩南街巷故事 | 老街舊時光

傳承下來的技藝

這間店鋪開在家中,沒有明顯招牌和特別裝修,有的只是熟客口耳相傳的好口味。做糕仔的師傅大半輩子都在和糯米糕、綠豆糕打交道。

新鮮出爐的糕仔

糕仔的製作過程繁瑣,利潤卻不高,如今已少有人做了,但他仍用自己的雙手保留下這項閩南的傳統技藝。這是傳承,也是對傳統的敬意。

閩南傳統技藝——做糕仔

時光流逝,說起老街,老一輩的街坊都相當有感情,當年發生在這裡的大事小情、一草一木,依舊曆歷在目。布滿青苔的舊牆上,是老街亘古不變的歷史,窄窄的巷子依然留有往昔的記憶。似乎看見這些,就能想起曾經的輝煌。

老街一隅

灌口老街,見證了灌口的繁榮鼎盛和風雲變化,小洋樓上銹跡斑斑的鐵柵欄和虛掩的舊窗戶,是那個時代不滅的印記。

灌口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