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廈門那些老故事,大家知道多少個!?

2020-05-02   阿傑傳承閩南文化

01

仙腳跡

故事是這樣的

廈門灌口與長泰縣交界的連綿群峰中,有一座」仙人旗」山,山上有一塊大石,石上有個尺把長的大腳印,杏林區的白鶴摻有一塊形似青蛙的大石上也有這樣一個腳印,然後高浦春海間的寶珠嶼偏偏又有一個如此一般的腳印,你說怪不怪?

原來是以前八仙中的鐵拐李下凡間雲遊到廈門,第一步便落在」仙人旗」山,第二步便跨到白鶴山,第三步自然就邁向寶珠嶼,這就是仙腳跡的由來。

02

可以吃的國姓兵

故事是這樣的

民族英雄鄭成功被尊稱為」國姓爺」幾乎家喻戶曉吧,他的兵自然就叫」國姓兵」。那大家知道國姓兵可以吃嗎?

講起鼓浪嶼的康泰淹,古時候周圍海灘一片灘涂,遍產海貝」公大」地名便叫」公大灣」慢慢才諧音雅化康泰淹,那時有人出了一個上聯」公大灣大公抓公大」求對,不久有人對上」火燒街燒火喊火燒」,這」火燒」街也是廈門地名。(」大公」是舵工,」燒火」是廚子,以前俗稱有意思吧)

這事傳到當時在鼓浪嶼的國姓爺耳里,就到」公大灣」看公大能不能作為食品,一查發現一種有紅色斑點的貝殼比公大更鮮美,營養又豐富,兵士吃了能以一檔十,從此人們將它與」國姓兵」一視同仁,也稱之」國姓兵」,今天我們看不到它了,或許國姓爺前身既是神鯤,大魚游到哪,小海貝當然跟到哪!

03

魯迅先生剃頭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次魯迅先生到廈門市區理髮師傅,舊社會理髮的座位分等幾,理髮店老闆看見他長發垂耳,衣著寒酸,心中看他不起,便馬馬虎虎地一理了事,理完之後,魯迅先生不動聲色,隨手抓了一元銀洋,數也不數,直接塞給那師傅,然後飄然而去。那師傅接過一元銀洋,本來不列等的位子理髮是一角錢,發現竟然比牌價多出幾倍,一時又驚又喜,事後打聽了才知道他是鼎鼎大名的」魯迅先生」。

過了一段時間,魯迅先生又來這家店理髮,衣著打扮,一如既往。那師傅認得是上次來的那位「魯迅先生」,立刻殷勤起來,又是端茶,又是敬煙,理起發來,也是一絲不苟。理完之後,魯迅先生不慌不忙掏出一把錢,看了一眼牌價,然後小心翼翼地挑出幾個,如數付款,一個子兒也不多。

理髮師傅接過錢來,臉上寫滿失望之情。魯迅先生看在眼裡,便笑著說:「上次你給我亂剪,我付錢也就亂付,這次你剪得很規矩,我也只好規規矩矩地付錢。」

對於那位勢利的師傅,先生既沒有大發雷霆、拂袖而去,也沒有苦口婆心、諄諄教誨,而是不失時機地幽上一默,讓人在一笑之中,若有所悟。

這也告訴我們人生道理認真對待每個事物不能太勢利。

04

無鰾江魚

故事是這樣的

篔簹港在廈門島西南部,原是一條東西走向,深入島內胡海港,過去,港內盛產魚蝦,其中有一種背部呈金色、眼如瑪瑙的無鰾江魚,更是名聞遐邇,味道鮮美,民間傳說這是吃了「皇帝肉」,俗傳,明末清初,鄭成功據島抗清,順治清帝御駕親征。

鄭軍沿港岸與之激戰,清兵船駛入篔簹港,進退無路,成了瓮中之鱉。順治清帝見狀大驚,急命棄船登岸,卻被鄭成功缺嘴炮擊中,當場斃命落水,遂尊此炮「缺嘴將軍」。港中魚因食順治皇帝肉而形變,廈門俗語:「江仔魚食皇帝肉,暢快無肚」即從此出。

這些故事,你都聽過嗎

關於廈門,你還聽過哪些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