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時候,朋友帶著孩子來我家串門。小朋友小名桃子,今年五歲,長得虎頭虎腦,一見面,朋友就要桃子秀一秀新學的俗語。
桃子搖頭晃腦,思考了半晌,「我今天無事不登三寶殿,祝伯伯周末開心。」我和朋友一聽都樂了。「你可是有事相求?」我有意逗桃子。
桃子求救式地看著朋友,我不禁笑得更開心:「這個俗語可不是這樣用的」,我颳了刮桃子的鼻子「桃子不要以字面意思去理解這句俗語,這句話里可有佛學大奧妙。」
【一】三寶殿是供奉佛、法、僧的地方
我們平時用「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句話來形容如果沒有什麼重要的事相求,就不會登門拜訪。
這種理解並沒有錯誤,如果不「咬文嚼字」地理解這句俗語的出處,不求甚解,我們很有可能就會鬧出桃子這樣的笑話。
要理解這句俗語的意思,我們就要知道什麼是三寶殿。上門又為何要說「登三寶殿」?
要說清」三寶殿」,則要先了解」三寶」究竟哪三「寶」。按《釋氏要覽》的說法,三寶「謂佛、法、僧」三者也。
在佛教寺院中,供奉佛的地方成為佛殿,佛殿並不是單指的大雄寶殿,而是指代所有供奉佛的佛殿。此為三寶中的「佛」。
在佛教中,一般將釋迦牟尼佛講的經稱之為法,存放佛經的地方,就是「法殿」。
但是在佛教中沒有「法殿」這個叫法,通常是指的藏經閣,或者是藏經樓,意思是裡面存放著佛經,此為三寶中的「法」。
佛教寺院中,一般會有僧人居住的地方,稱之為僧寮。對於僧人居住的房子,一般到寺院中去燒香拜佛的人,如果沒有特殊的事情,都不允許隨意進的。
所以,在佛教中,將這三種地方稱之為三寶殿。後來,一般將佛教寺院統統稱為「三寶殿」,意思就是這裡是佛教的寺院。
【二】為什麼佛、法、僧可以稱為「三寶」
當年釋迦牟尼初成佛道,對兩位在家弟子說:「皈依佛、歸依法、歸依未來比丘僧。」
唯有三歸具足,才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這就是「佛」「法」「僧」最初的出處。
通俗來說,「佛」指代大覺者,即有大智慧的人。而「法」則是由兩部分構成,第一就是成佛的方法,第二就是為什麼要成佛的道理;「僧」指的是學佛求法,並且助佛弘化、廣度眾生的出家人。
三寶指示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解脫系縛,得大自在的導首,極為尊貴,如世間珍奇寶物,所以稱之為寶。
之所以有事要登三寶殿,求佛、法、僧三寶,就是因為三寶對我們眾生有利。
我們都被困於俗世,總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三寶」能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佛、法、僧」三個因素構成「三寶」,缺一不可。如果僅止於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那是盲目的崇拜,便和民間的神鬼信仰類似。
僅僅探究「法」而不信佛,也不信僧,那就相當於一般的學者,看書做學問,而沒有內心的信仰,終歸得不到大道。
如果相信「僧」,這與民間流行的認義父義母、拜龍頭大哥又有何差別呢?
唯有三寶具足,才能學佛、修法和敬僧。佛陀不是我們崇拜的對象,更重要的是要思維佛陀所講的法。
【三】為什麼沒有事不要隨意去這些地方呢
那麼「無事」為何「不登三寶殿」呢?在過去,佛教寺院是用來供奉佛,僧人們通常會在寺院中清修,只接待各方雲遊的僧人掛單。
如果外人隨意亂闖,就會打破這種清修的氛圍,因此寺院中不會對一般人開放。
只有去寺院祈福、還願,或者請求寺院中的法師們做法事,比如超度,驅邪等等事情,才會專門到寺院中去。因為這些事一般人做不到的,必須要請到出家人來幫忙做這些事情。
還有一些特殊的事情,比如天災人禍、戰爭等,人們為了躲避各種災難,也會去到寺院中去。
這就是所謂的允許登「三寶殿」了。比如《水滸傳》中的魯達,打死了鎮關西之後,為了避禍,就跑到寺院中去出家,當了和尚。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事,就不要到寺院中去。一來會打擾到僧人們清修,或者打擾到寺院中的清凈。
再有就是,一般到寺院中去是有有一些變故,作為一般人,誰願意自己遭遇變故?
大家都講究一個「好兆頭」,所以沒有事,一個人是不會輕易到寺院中去的。
不過現在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人經常會到寺院中去,就是求一個內心平靜。只要有需求,都可以去寺院中燒香拜佛。
也就是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只是過去講的,現在多數寺院都對外開放,大家沒事也可以登三寶殿了。
佛學博大精深,它的大道理就經常藏在我們觸手可及的日常俗語中,我們要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這些道理,而不是不求甚解。
唯有三歸具足,真正做到「佛」「法」「僧」才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不至於走向歧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72-eG4BMH2_cNUgTtn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