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免疫科最容易治療的痛風,難在哪裡?

2023-12-17   家庭醫生在線

原標題:風濕免疫科最容易治療的痛風,難在哪裡?

整個社會都認為,痛風是一個很難治療的疾病。

但是在風濕免疫科,痛風卻是最簡單的一個疾病。

那麼痛風究竟是很簡單,還是很難的病症呢?

01

痛風的形成機制

痛風屬於代謝性風濕病。血液中的尿酸鹽濃度高了,超過溶液的飽和度,就析出結晶。

遠端的關節血流速度慢、溫度低,容易析出結晶,所以痛風主要累及遠端的關節。

沉積在關節腔的尿酸鹽結晶,對關節滑膜的化學刺激和物理刺激(晶體),誘發急性關節炎。

圖1 尿酸鹽沉積:肉眼看像牙膏或石灰,顯微鏡下是晶體

圖2 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腔內:尿酸鹽晶體刺激滑膜,損害軟骨和骨質

圖3 關節紅腫熱痛

02

痛風的治療手段

痛風急性發作時,應使用最有效的消炎止痛方法來止痛。

平時持續使用降尿酸藥物,讓血尿酸值達到「目標值」。有痛風石的降到300umol/L以下,無痛風石的360umol/L以下。

長期用最小有效劑量的降尿酸藥,讓尿酸值保持在「目標值」之內,痛風就不會反覆發作了,痛風石也會非常緩慢地變軟、變小,最後可能消失。

03

關節痛+血尿酸增高≠痛風

這樣一個簡單的疾病,為什麼全社會都感覺它很難治療,痛風究竟「難」在哪裡?

許多關節炎被誤診為痛風,實際上,關節痛+血尿酸增高≠痛風。

在以穀類食物為主的年代,痛風是罕見病。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楊岫岩醫生在做住院醫生的時候,痛風非常罕見。1992年,楊岫岩教授創建了風濕免疫科,此後發現痛風越來越多。

這是由於近四十年來,我們的食物結構逐漸發生了改變,由以穀類為主變成以肉類為主。

如今,痛風已經成為國人家喻戶曉的多發病、常見病。

1996年2月,楊岫岩教授和他的團隊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發表論文,首次預告:我國的痛風將由罕見病變為多發病。

圖4 楊岫岩教授發表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上的論文

臨床上血尿酸超過正常值上限,就被判為「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值上限男女有別,男性為420umol/L,女性為360umol/L。

雖然高尿酸血症的定義男女有別,但血尿酸增高對身體的生理和病理的作用,以及痛風的形成,是男女平等的。

在臨床上有一種常見現象,男女一起去做體檢,男的尿酸400umol/L被斷定為正常,而女的尿酸也是400umol/L,卻被斷定為高尿酸血症,結果把女的給嚇壞了。這是一個大誤會,因為同樣血尿酸400umol/L,對身體的作用是一樣的。

痛風在我國成了常見病之後,大家對痛風充滿了警惕。不管是醫生,還是老百姓,一見到關節痛就會想到痛風。去查血尿酸,在化驗報告上看到尿酸高了,便斷定為是痛風。這是對痛風的嚴重誤解,導致許多其他關節痛的患者被誤診為痛風。

在城市中的白領男性,超過半數的人存在高尿酸血症,他們常與各種原因的關節痛,機率性的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這些被誤診的痛風普遍存在,導致「痛風很難治療」。

關節痛+血尿酸增高不一定是痛風,這裡引出兩個問題:1.血尿酸增高了,又有關節痛,為什麼不是痛風?2.什麼樣的關節痛才是痛風?

前面談到,高尿酸血症在成年男性群體中很普遍。關節痛也很常見,產生關節痛的原因有很多。各種關節痛常常會與高尿酸血症機率性地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所以,不能將關節痛+血尿酸增高這種機率性重疊診斷為痛風。

下面舉幾個例子:

1.骨關節炎:中老年人常見的關節炎,主要發生在負重關節。中老年人血尿酸常常會增高。所以,不能因為關節炎+尿酸增高,而診斷為痛風。

圖5 骨關節炎

2.反應性關節炎:這例36歲男性,反應性關節炎,由於滑膜炎症導致右膝大量關節腔積液。三十幾歲的男性,也常常伴有高尿酸血症。所以,不能因為關節炎+血尿酸增高,而診斷為痛風。

圖6 反應性關節炎

3.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好發於中老年人。也常常伴有高尿酸血症。所以,不能因為關節炎+血尿酸增高而診斷為痛風。

圖7 類風濕關節炎

楊岫岩教授最近門診有一個病例:男性,50歲,反應性關節炎

主訴:右足背~踝關節紅腫痛一月多。

血尿酸增高:487umol/L,被診斷為痛風。

8月18日到楊岫岩教授的診室,診斷為反應性關節炎,用藥2周後停藥。微信隨訪沒有復發

04

痛風只有「痛」沒有「風」

什麼樣的關節痛才是痛風?形成痛風的2個條件:1.有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腔或關節周圍;2.關節的腫痛是由於尿酸鹽刺激誘發的炎症。

由於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腔,導致關節炎,所以早期痛風的發作,通常只是少數的1~2個關節腫痛,而不是多關節和遊走性的關節炎。

如果痛風沒有獲得有效控制,局部反覆發作後會形成痛風石,轉為慢性痛風。固定的關節痛,並不會像「風」一樣,來無影去無蹤。

痛風二字中的「風」字,是指漂浮不定、遊走性的痛,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痛。人們誤將這種風一樣的痛,理解為痛風,再加上檢查報告顯示血尿酸增高,就會斷定這是痛風。實際上,痛風的關節腫痛是相對固定的,並非遊走性疼痛。

從痛風的發病機理就很容易理解,尿酸鹽沉澱在關節腔內,刺激滑膜誘發的炎症。因此必定是相對固定的關節腫痛,不會是遊走性的痛。如果一個患者的關節痛是遊走性的,或交替性變換部位的痛,可以作為排除痛風的重要依據。對於專有名詞,不能顧名思義,而是需要深度思考。所以說,痛風,只有痛,沒有風。

圖8 痛風不是「風」

05

痛風診斷的金標準:

關節液找到尿酸鹽結晶

長期以來,痛風的金標準就是:關節液在偏光顯微鏡下找到尿酸鹽結晶。

自從有了雙能CT的檢查,有了關節彩色超聲技術的進步,無創性的影像學檢查,就可以看到關節內或關節周圍的尿酸鹽結晶,而且準確度很高。

不需要再做關節腔穿刺,不需要偏光顯微鏡,也能夠獲得診斷痛風的金標準。

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

影像學常常顯示,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脊柱關節病等其他關節炎也常發現有尿酸鹽結晶。

關節液找到尿酸鹽結晶,還能不能是痛風的金標準?

這個原理的解釋也不複雜,各種病損的關節、血流增多、關節滑膜血管翳的增殖,如果剛好病人有高尿酸血症,尿酸鹽結晶就自然會沉積在那裡。

這樣,原本不是痛風的關節炎,如果關節液找到尿酸鹽結晶,或者影像學發現關節內有尿酸鹽結晶,只能說是合併了痛風。

對於這種合併了痛風的其他關節炎,如果只治療痛風,不治療原發病,肯定會變成很難治的痛風。

更何況,關節炎的鑑別診斷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有一類未分化關節炎,本身就是說不清楚的關節炎。

所以,雙能CT或關節彩超顯示關節腔或關節周圍有尿酸結晶時,臨床醫生不要盲目斷定其為原發性痛風,還要注意這個合併了痛風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其他關節炎。

需要針對其背後隱藏著的關節炎進行治療,才會有效。

06

痛風治療的關鍵是控制血尿酸

控制血尿酸的關鍵不是嚴格忌口,而是適當控制飲食。

控制尿酸,不要以犧牲機體的營養需要和生活質量為代價。儘可能戒酒,尤其是烈性酒和啤酒。雖然說痛風不忌諱少許紅酒,但國人在餐桌上用紅酒乾杯的喝法,對痛風同樣有害。

罐裝果汁飲料中的果糖,會導致能量過剩,代謝綜合徵,還會影響尿酸排泄,誘發痛風。

許多人在餐桌上說,痛風不喝酒,喝果汁飲料,也是錯的。

07

治療痛風,貴在堅持治療

痛風治療包括兩個方面:1.急性期的痛風以最有效的方法抗炎鎮痛;2.控制血尿酸達到目標值。達標治療,預防復發,促進痛風石吸收縮小。

只有及時就診,堅持治療,遵醫囑服用藥物,才能有效控制病情直至治癒。

目前,楊岫岩在粵港澳大灣區疑難病問診中心看診

家庭醫生在線媒體矩陣中心

編輯:彭秋霞

審校:郝雅竹

腦梗來臨,睡覺先知?提醒:睡覺出現5個異常,或是腦梗「預警」

中國癌症高發,都是蚝油惹的禍?醫生忠告:這2種調味品,儘量少碰

身體這些部位越「丑」,說明你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