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設計助力文化遺產進社區 | 社會科學報

2023-08-15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創新設計助力文化遺產進社區 | 社會科學報

文化遺產與社區發展探討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近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主編的《文化遺產藍皮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報告(2021~2022)》發布。報告指出,我國已經擁有56項世界遺產,總數量居世界第二位。如何讓人們看懂文化遺產,已經成為考古和文博研究者面臨的一個課題。

原文 :《創新設計助力文化遺產進社區》

作者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博士 季若辰

圖片 |網絡

筆者曾經在思考如何在圓明園內一處展架上策劃一個關於海淀和圓明園歷史的微展覽時犯了難:在圓明園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場地上該如何組織展覽敘事?關於海淀和圓明園的故事和素材數不勝數,應該向觀眾展示什麼樣的圖片或文字?這件事情的核心問題實際上是「如何讓文化遺產走入社區空間、走進公眾」的問題。

文化遺產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它有形或無形,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它的不同「分身」:它存在於展覽空間內精心布置的各類展品和媒體中,讓見證和代表文化遺產的器物、圖片、影像等親自向觀眾敘述;微信推送、視頻平台允許感興趣的觀眾在任意時間和地點觀看某類文化遺產和其背後的故事;甚至城市規劃師在為城市策劃功能時,早已為博物館和美術館、開放的城市展覽空間留出了地塊,供文化遺產的展陳空間、傳播空間和服務空間使用。毫無疑問,文化遺產有充足的必要性向公眾開放,在以上場景中的實施模式已經相對成熟。

而文化遺產與「社區」似乎並不屬於以上任何一種場景。一方面,在「社區」內出現的任何事物好像都應當是市井的、日常的,文化遺產的不同片段中究竟有多少是講述出來後可以被大部分公眾理解並覺得有所收穫的?另一方面,將文化遺產引入「社區」空間聽起來也足夠有吸引力,但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在開頭所述的實際項目中也一一浮現出來:如何選擇適合社區受眾的表現形式?如何選擇適宜的展陳系統以適應社區空間的管理特點?如何在後續社區建設和空間營造的層面使文化遺產真正能「走進社區」?

筆者認為,負責搭建起文化遺產和社區之間橋樑的,就是創新設計。在社區空間內搭建向公眾傳遞信息的方式往往是張貼宣傳海報的形式,但其中仍有許多可以被精細化策劃的潛力:透過創新設計的介入,在文化遺產和社區間可以建立起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表現形式經過設計的文化遺產可以更好地服務於公眾的生活,經過設計的展出和空間營造形式也可以更好地激發公眾的參與熱情,有助於活化社區內的微空間。創新設計語境下的「文化遺產進社區」不涉及晦澀高深的理論和學術討論,而是平易近人但精細周全、以人為本的策劃設計,在從文化遺產的轉化與再表現、配套表現的產品籌劃和設計,到後續的社區微空間營造,創新設計將助力每一個環節,融合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學科,真正做到文化遺產和社區的「雙向奔赴」。

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可以採用貼合公眾生活、以場所作為敘事線索的思路。公眾接觸文化遺產不一定要通過具體的展品或詳實的史料文字,相比起專業的歷史知識和文獻研究展示,公眾更容易對與所在社區直接相關的空間、地域、傳統歷史產生興趣:「我們居住的這一片區域原來發生過哪些歷史事件?」「我們如今生活的城市面貌或景觀布局過去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展品曾經是這個區域怎樣的社會活動的見證者?」可以適當選取與社區所在區域歷史貼合的素材,以舊照片檔案、空間示意圖、數位技術復原圖等形式引導公眾與自己熟知的場所和記憶產生共鳴,這就是內容生產的創新設計。

作為支撐內容展示的載體,展陳系統也需綜合考慮外觀、成本、易用性、可替換性等因素。一般的社區展板需要進行整版的排版設計和製作,製作完成後不便於進行信息的升級或替換,更換內容時需要將整張展板廢棄,這也會造成較大浪費。展陳系統可以採用模塊化的設計,就像「活字印刷」,將展陳的內容分成可以再利用的幾種固定尺寸的模塊,在現場組合成為完整的內容版面。筆者在圓明園春澤齋策劃的微展覽中,背板使用可以任意固定材料的PVC厚板作為打底模塊,由不同尺寸的印有展陳素材的小尺寸薄板根據整齊美觀的排版原則固定組成完整的展覽內容,展出內容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更換其中任意部分,用於固定的所有連接件均可回收再利用,這便是展陳系統的創新設計。

有內容表現、內容展示兩者作為基礎,伴隨著文化遺產展示的社區空間營造、居民共創便成為可能。文化遺產展示可以選取社區內公眾喜愛的相聚場所,提高場所吸引力以增進社區集體共識和認同感;也可選擇一處原本無人駐足的場所實施「空間活化」,以文化遺產作為內容質量的背書,結合創新設計後的內容表現和內容展示方法,讓公眾通過在展覽中加入屬於當代的、反映社區現狀的創作參與到共創體系中,並輔以其他空間營造手段如設置城市家具、開闢活動空間等,以此吸引更多公眾到訪、使用、參與營造場所,這便是空間營造的創新設計。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1864期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以零廢棄社區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 社會科學報

關注 | 柔性治理為社區治理提供創新路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a4a03f9f672eaa4cddb49ac78106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