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聖哲」能給予我們的精神財富 | 社會科學報

2023-11-13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四大聖哲」能給予我們的精神財富 | 社會科學報

「四大聖哲」能給予我們的精神財富 | 社會科學報

隨筆

所有的物質財富都源於真正的精神財富,而真正的精神財富都源於歷史文化積澱的真誠傳承與自主創造。

孔子像(圖片來源:新華網)

原文:四大聖哲的精神財富

作者 | 清華大學 胡 鈺

圖片 |網絡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是存在主義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最具普遍共識的學術貢獻之一是提出了「人類文化的軸心時代」的論斷。在其《四大聖哲》這本書中,他為人類歷史文化源頭上的四位偉大人物蘇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穌寫作了個人評傳。在書的譯者、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看來,「《四大聖哲》所教給我的,比整部哲學史所教給我的還要深刻」。

關於為什麼選擇這四位聖哲,雅斯貝爾斯認為,「他們的歷史意義,亦即他們獨有的特色,只能藉由人類存在的全盤歷史觀點來把握,也就是說,他們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人類的存在。要探尋他們的共同根源,必須把人性看成一個彼此交流而互相體驗的統一體」

這一闡釋體現了清晰的認識與傳承歷史文化的維度,即人類與人性。事實上,在分析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價值的坐標體系中,X軸是人類價值,Y軸是人性價值。X軸代表了精神財富的廣度、覆蓋面,Y軸代表了精神財富的深度、穿透力。我們在評價一個好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時,經常會說「打動人心」,這就代表了其Y軸的價值,而如果能夠打動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心,那就是X軸的價值。換言之,如果一個人物、一件作品能夠處在這個坐標軸的第一象限里,就是我們應該共同繼承的精神財富。

這四位聖哲無疑是處在第一象限的偉大人物,且都遠離原點,其價值不可限量。從歷史與當代的藝術創作、文化發展來看,這四位聖哲都成為極其重要、不可替代乃至居於主導的精神源頭。

蘇格拉底是智慧的「助產士」。他沒有自己的著述,喜歡與人聊天,通過談話啟發他人思考。對於談話對象,他是沒有分別心的,接觸三教九流,自成一家之宗。他喜歡「小眾談話」勝於「大眾演講」,他是哲學家卻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他最大的特點是讓與他談話的人從「已知」變為「無知」進而得到「真知」。據說,喬布斯曾言:「我願意以一生的成就與財富,換取同蘇格拉底共處一個下午。」蘇格拉底帶給今天世界的最大精神財富就是:無知之知是最大的求知動力,也是最深的智慧之源。

佛陀是人生的「洞察者」。他放棄權力與財富為人類尋找解脫之道,追求終極道理,實現內心和平。佛陀不僅僅創立了一套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探尋了一條覺悟之路,通過生活與禪定,通過知識與修行,達到覺悟與解脫。佛陀不讓人向外求力,而是向內求力,讓人發心立志,不做他人的奴隸,也不做自己的奴隸。佛陀沒有分別心,充滿平等心,其思想方法是超越二元對立的,由此帶來佛教氣質的開放性與平和性。從佛法的傳布來看,其包容一切,也整合一切,不論是印度吠陀教還是西藏苯教乃至儒學,都積極吸收。佛陀帶給今天世界的最大精神財富就是:以內心和平、舉止和平求得世界和平。

孔子是社會的「建構者」。他目睹周王朝的分崩離析與諸侯爭霸,感嘆於仁義與禮儀的迷失,希望建構一套社會秩序,從人心到法治,從道德到政治。他在政治上曾經小試牛刀,如煙花一般雖燦爛卻短暫,他帶著學生們在十餘年裡周遊列國,歷盡千辛萬苦卻難覓知音。好在,他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留下了一批優秀的著作,思想傳諸後人,光芒照耀千古。孔子對歷史有著深厚的情感,其基本思想方法是「返本開新」,研究方式是「述而不作」。孔子對人倫很重視,希望以仁義作為核心;對人格也很重視,不受權力驅使,做自主的人。他的追求是堅定的,而他的性格是溫和的。孔子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內化為民族基因的精神存在,因而中國人評價孔子會有著特殊的情感。孔子帶給今天世界的最大精神財富,用雅斯貝爾斯的話來評價,就是熱愛世間的美、秩序、真以及幸福,且這一切的根基並不因為失敗與死亡而喪失意義。

耶穌是世界的「拯救者」。他思想中的關鍵內容是世界末日即將到來,但這並不可怕,因為還有天國,只要信仰上帝,就可因信得救。雅斯貝爾斯認為,「耶穌宣講的不是知識,而是信仰。」換言之,對耶穌的思想,因信而真。耶穌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這種力量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源於其殉教之死帶來的「受難力量」,耶穌的傳教生涯並不長,而且,與前三位聖哲都超過70歲的壽命相比,耶穌在30歲出頭時即被釘身亡,異常慘烈,令人扼腕。另一部分,源於其堅信上帝會拯救人類帶來的「信仰力量」,「只要信,就必獲得。」耶穌帶給今天世界的最大精神財富就是,擺脫生命的恐懼,轉化生命的苦難,相信未來的希望。

這四位聖哲在世的時間距離現在都已超過2000年,其史實全貌已不清晰,但有趣的是,這絲毫不能掩蓋四人的精神價值,且其精神光輝是與日俱增的,究其原因,這四人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對生命意義及其實現的探索是深刻的。雖然這四人在世時無權力、無財富、無功業,甚至是失意者,但就是這樣的「三無」人物,成為了當代人類人文積澱的重要原點、藝術創作的重要靈感,古今中外最古老、最精湛、最偉大的建築、繪畫、雕塑、文學、音樂等等,大多與這四位聖哲相關。

雅斯貝爾斯認為,「四位聖哲的生命核心,在於體驗了人類的根本處境,並且明確了人類在世的使命。他們將這些告訴我們,然後帶領我們面對終極問題,提示我們答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實現了人性的終極潛能,這是他們的共同基礎,但是並未因而同化為一」。這段話恰恰又回應了分析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價值的坐標軸,即人類價值與人性價值。而對當代藝術創作與文化發展更有啟發意味的是,「他們四人的共同之處是:原創性的特徵,以及敢於冒險的生命。」由此來看,只有基於人類價值、人性價值的原創作品與生命精神,才能成為當代世界的偉大作品與偉大精神。

所有的物質財富都源於真正的精神財富,而真正的精神財富都源於歷史文化積澱的真誠傳承與自主創造。四大聖哲留給人類的精神財富是巨大的,而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理應擁有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與精神財富。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6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文史之旅 | 伏爾泰的孔子觀

約翰·湯普森:理性與個人主體的共同價值 |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fdd086c14af3201484e05937131e6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