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 教育不是培養「一維人」

2023-11-10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隨筆 | 教育不是培養「一維人」

隨筆 | 教育不是培養「一維人」

隨筆

只有被哲學拷問過的靈魂才能接受現實的全部。

原文 :教育不是培養一維人

作者 | 鹽城工學院 鄧 笛

圖片 |網絡

畸形的「一維人」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花了很多篇幅討論對青少年的教育問題。他指出,在教育中不能讓青少年成為「一維性」的受害者。所謂一維性,指的是一種在一件事上非常出色,以至於在其他領域受到阻礙,得不到發展。他認為在教育中應該告訴孩子們一個重要的觀念:學習不是因為「有用」或「必要」,而是因為能解放思想,使靈魂高尚。他還強調:在學習「有用」的東西時,也不僅僅要學得它們實用性的一面,還要能在它們的引導下學習其他的東西。比如,學習繪畫,不僅是為了畫建築圖紙,或是在買賣設備時不受欺騙,而是要發展出觀察美的能力。凡事只追求功利並不適合精神高尚和自由的人。

許多人為了「有用」而學習,恨不得每個專業、每個科目、每一節課和每一句話都立即能產生可認知的「有用性」。這些人無法將思想和想像力投射到更高級的層面,無法獲得更有利的視角來審視生活,無法走出他們當下的那一小片世界。這些人總是用雷同的問題反覆提問:我為什麼要學這個?它會給我帶來什麼好處?學了它我能賺更多的錢嗎?他們似乎從未意識到,過好生活是一種好處,擁有心靈的平靜和身體健康是一種好處,做一個好人是一種好處。

斯巴達是古希臘最強大的城邦國家,那裡的人以尚武著稱,他們把生產勞動交給奴隸,而自己則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軍事活動中。他們從小就被訓練成驍勇的鬥士,戰爭、殺人與被殺成了他們唯一的生活目的。他們的生活,沒有文化,沒有藝術,只有對人性的扭曲。一旦武力優勢喪失,他們一無是處,一觸即潰,一敗塗地。

亞里士多德說,即使是聰明能幹的人也可能成為「一維性」的受害者,他們或許在某個方面非常出色,但是他們不會說話,不會辦事,不會幽默,不會與別人相處。對於「一維人」來說,一切都是為了直接的實用目的,他們太功利了,不知道哲學和其他文明的影響需要時間才能在頭腦中發芽和生長,不知道過於單一的才能會讓一個人在情感和精神上發育遲緩。「一維人」在畸形發展中失去了生活中許多寶貴的東西,變得孤僻、偏執,甚至抑鬱,有時候會造成致命的後果。

迪奧西普斯悲劇

歷史學家狄奧多羅斯·西庫盧斯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公元前325年,亞歷山大大帝為他的朋友和同伴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宴會,出席宴會的有兩位年輕有為的勇士,一位是馬其頓人科拉戈斯,另一位是雅典人迪奧西普斯。隨著酒的流動和舌頭的放鬆,兩位勇士陷入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爭論很快升級,最後科拉戈斯向迪奧西普斯發起決鬥的挑戰。後者接受了,亞歷山大也表示同意。決鬥之日,數千人聚集在一起觀看,為自己喜歡的人助威,亞歷山大更喜歡他的馬其頓親戚,而希臘城邦的男人們更喜歡迪奧西普斯。

科拉戈斯手執長矛,腰佩寶劍,身穿盔甲,而勇猛的迪奧西普斯光著上身,只在肚皮上抹了一層油,其他什麼防護也沒有,他的武器也只是一根棍子。科拉戈斯用長矛刺向他的對手,迪奧西普斯躲開了。然後,科拉戈斯再刺,迪奧西普斯再次躲開,並用他的棍子擊斷了科拉戈斯的矛頭。當科拉戈斯丟開長矛,試圖拔出他的寶劍時,迪奧西普斯一棍子把他擊倒在地,並一腳踩在他的脖子上。然後,迪奧西普斯將手中的棍子高高舉起,歡呼勝利。亞歷山大示意停止比賽,他顯然對自己的親戚被迪奧西普斯打敗而感到不快。

亞歷山大的朝臣們捕捉到主子的心思,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迪奧西普斯的粉絲變成了他的催命鬼,一場針對迪奧西普斯的陰謀開始了。最終,有人指控迪奧西普斯偷竊,說從他吃飯坐的靠墊里發現了王宮的金杯。迪奧西普斯知道馬其頓人在陷害他,目的是想讓他丟臉,所以他在留給亞歷山大的一張便條中訴說了他的清白之後自殺了。

迪奧西普斯接受這場決鬥本身就不夠明智,但更蠢的是他用自殺這樣的方式證明自己的清白,他不過是給了其他人一個嘲笑他的機會,說他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而已。

靈魂得到訓練

迪奧西普斯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就是他的一維性。他對嫉妒和陰謀缺乏應有的敏銳性和洞察力。雖然他的武功和軍事能力極其出色,但他不具備從政治的和人性的角度來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只停留在表面,看不到本質,當然也就看不清亞歷山大大帝的真實面貌。如果迪奧西普斯對道德哲學有所研究,就會有足夠的智慧和心理武器來應對他的處境。由於他的一維性,他只能任由自己捲入惡毒的陰謀之中,並將這個陰謀視為個別小人的行為,做出了極不合理的回應。殊不知,只有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和使命,也擁有深度思考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才能夠從容面對人身攻擊,解除危險,脫離困境。這不僅僅是智力問題,更多的是靈魂有沒有得到訓練的問題。只有被哲學拷問過的靈魂才能接受現實的全部。

在《政治學》一書中,亞里士多德還指出,一維性教育只關心和重視目前有用的和能看到的東西,重結果而不重過程,重知識而不重素質,從而培養不出具有偉大精神的真正自由的人。教育應該是面向未來的,未來有用的東西,現在未必有用,而且未來的東西現在也未必能看見,因此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培養素質和能力,這就需要教育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有實用價值的技術層面,還需要提供靈魂成長所需要的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哲學思想等營養,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不會鼠目寸光,因小失大,以致將自己置於危險境地而不自知。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6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建言 | 老齡化社會,如何建設有力的養老護理員隊伍

對策 | 數字賦能教育,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的新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6577438426f3da120853a3bb00ffe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