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移民史研究的新拓展 | 社會科學報

2023-08-22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20世紀移民史研究的新拓展 | 社會科學報

20世紀移民史研究的新拓展 | 社會科學報

讀書

每個人都有可能是移民,或即將成為移民。越是社會生產力及文明大發展的時代,人口遷移的頻率也就越高。

原文:20世紀移民史研究的新拓展

作者 | 雲南大學 周 妮

圖片 |網絡

每個人都有可能是移民,或即將成為移民。越是社會生產力及文明大發展的時代,人口遷移的頻率也就越高。1997年,葛劍雄先生主編的六卷本《中國移民史》成為現當代中國移民史研究最系統、最完整的集大成之作。但是,六卷本在研究時段上止於民國初期,所述清末及民國內容均相當簡略,未涉及20世紀中後期移民問題。為彌補這一缺憾,安介生等全面梳理史料,深入展開20世紀移民研究,最終完成《中國移民史第七卷:清末至20世紀末》(安介生、張根福、陳鵬飛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1),七卷本《中國移民史》才成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移民通史。

凸現20世紀移民史的階段性特徵

20世紀也許是中國歷史上移民規模最大,影響最複雜的時代,因此,當代移民史的撰寫是一個艱苦的挑戰。然而,第七卷對20世紀移民歷史問題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研究,可圈可點之處著實不少。

歷史的前後繼承與連接關係,可謂《中國移民史》第七卷的主線之一。首先,作者重視移民運動的連續性,對清前中期移民情況與當代人口發展均展開了研究,提出清前中期移民與20世紀初期移民歷史的銜接、1949年前後移民過程的銜接是把握20世紀移民史全面性的兩個特殊時段。強調1949年前後是20世紀中國人口狀況發生巨變的時期,其時發生的一系列人口遷移運動甚至影響到當代中國人口分布及政治社會問題。

其次,作者注重時代特徵與時代影響。一方面,將20世紀前半期移民運動分為「清朝末年及民國初期(1900—1930年)」「抗日戰爭期間與解放戰爭時期(1931—1949)」,20世紀後半期分為「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9年)」「『三年困難』時期及『文革』時期(1959—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1980—2000年)」三個階段,層次分明。另一方面,展現不同階段的移民運動特徵,指出政治體制變遷與國家安全、經濟發展、自然環境及地理因素是影響移民運動出現不同階段特徵的重要因素。如同樣是開發性移民,20世紀前半期移民東北運動,更多是傳統時代農業移民的繼續,其目的仍在於農業開發。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全面進入工業經濟發展與現代文明社會進步的新階段,新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口遷移的重大作用,人口遷移運動呈現出新的面貌,人口遷移類型也大為豐富。

最後,第七卷也努力突出時代特色。一是重視當時社會對移民問題的認知、政府在移民方面的激勵措施,以及學術界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利用《盛京時報》等資料系統展開東北移民研究,提出社會輿論關於移民問題的認知對於推動一場移民運動的作用是巨大的。二是注重災荒性移民運動研究,全面梳理20世紀20至30年代北方中國災荒與難民發生情況,展示了災荒性移民潮發生的客觀歷史背景。指出民國時期災荒性移民潮的不同之處在於安置方面發生了巨大改變,即災民不再象以往災荒性移民潮發生時,政府強制阻止或武力干預,而是東北等待開發地區積極地招徠移民,從事荒地農業開發。三是從移民史角度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進行全面客觀的總結與分析,為重新理解這一運動提供了客觀的視角。

總結與反思

20世紀移民運動的經驗教訓

移民歷史的特徵與規律總結,是《中國移民史》第七卷的又一個亮點。相較於20世紀之前的移民運動,20世紀中國移民運動與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聯繫得更為緊密,所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徵不同於以往的特殊性與銜接性,作者對此高度重視,通貫論列,新意迭出。

首先,作者對於移民類型進行了細緻的歸納。在力求全面、客觀的基礎上,將20世紀移民主要類型歸納為「邊疆建設移民」「災荒移民」「抗戰移民」「特殊政治移民」「水庫移民」「上山下鄉移民」「城鎮化移民」。根據實際情況展開各種類型研究,對各地區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要水庫移民的遷移起因、過程、時間、遷入地、遷出地詳細數據進行分析,拓展了研究空間。對20世紀西部開發性移民、產業性移民(包括「三線建設」移民、工業化移民)、「上山下鄉」移民等新出現的移民類型,以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將已有研究與地方文獻所記錄的內容,平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巧妙地將空間序列貫穿於整個移民歷史研究,注重不同區域的差異性研究。每個章節均分區域研究,既繼承了《中國移民史》研究的空間分析傳統,又是基於20世紀移民特殊性的一個創新。

其次,該卷作者極其注重移民立法與移民法制史的研究,並將其作為整部著作的一條「紅線」。指出從清朝關於移民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制定與變遷,到20世紀末關於單獨工程(三峽工程)移民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制度與實施,一方面勾勒出移民法制史在歷史時期的延續與變遷關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移民政策及法律法規對於移民所存在的重大影響。

最後,從「中外學術界移民法則研究」出發,作者總結出歷史時期中國移民運動所具備的政治主導法則、人口密度及人口承載力決定移民法則、災荒與移民法則、民族遷移法則、移民與文化區特徵法則。以5個法則(規律)為依據,對20世紀移民運動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進行了全面總結,對當代社會仍然存在的戶籍管理制度與人口自由遷移關係、工業化與城鎮化移民、國防建設需求下邊疆移民等問題提出了學理性的思考。最終將學術性研究拉回到現實,突出了學術研究「經世致用」的特點。

當然,作為通史性著作,《中國移民史》第七卷難免存在缺陷與不足,一是在資料運用上,部分章節引用文獻較為單一;二是部分專題及數據化研究存在缺陷;三是未對至今仍然存在的水庫移民善後等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未提出移民問題的政策性建議。

與經濟高速發展及城鎮化運動相關,今天的中國仍然處於一個大移民時代,城市發展與人口及外來移民問題、工業移民及其安置問題、城鄉移民福利及後遺症等問題,仍是考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質量的重大難題。作者特彆強調這種移民趨勢在20世紀末期遠未達到其巔峰,只有謹慎觀察,樂觀其成,顯示了作者實事求是的嚴肅治學態度。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5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以考古實證回應中華文明史重大命題 | 社會科學報

2022年世界移民報告:疫情和智能技術如何影響移民形勢?|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d6d079dc7af7c0d58caa09f68f5bb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