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域 | 理解科層組織中的「副職」

2023-09-29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視域 | 理解科層組織中的「副職」

視域 | 理解科層組織中的「副職」

社會建設

副職是一個相對小眾卻又非常重要的議題。從實踐來看,副職配置現象由來已久。自組織建制及層級體系出現以來,副職就伴隨著組織體系運行而產生。例如,秦漢時期曾設置郡尉、縣尉,唐朝曾設侍郎,明朝曾設同知、縣丞等副職屬性的職位。在當代政府的組織架構中,每一層級也都有相對應的副職存在。隨著組織體系逐漸完善,政府職能不斷擴張,管理事務不斷增多,政府機構需要更為充實的領導團隊,高效發揮行政職能,實現特定轄區或事項的有效治理,這對科層體系中配備必要且充足的副職提出了要求。

原文 :《理解副職:科層上下何以聯動》

作者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文宏

圖片 |網絡

副職在理論層面的建構尚待深入

儘管副職是科層制度設計的組成要素,在科層組織的實際運作中發揮著重要功能,但鮮有學者關注科層組織中的副職。為數不多的副職研究主要從領導藝術的視角,探討副職的作用邊界,強調副職與上下級關係的處理,分析副職領導應如何做好副職。還有一些研究從副職功能的角度出發,把中國副職設置概括為「分管型副職模式」,並認為這一模式普遍存在於政府機關、群眾組織、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中。而在西方國家多數相關研究中,學者們更多是從副職在政府組織結構中所處的位置及其承擔的功能來分析,認為副職更多的是發揮輔佐型功能。

總體而言,目前有關副職的研究,較少回應科層體系中的重要理論命題,相較於副職在實踐運作中的重要性和複雜性,副職在理論層面上的建構尚待深入。進言之,當前公共管理學界對於副職的研究事實上是缺位的,副職在公共管理研究脈絡中尚未找到恰適、明確的學術定位,這與副職在政府體系中的實然重要性顯然不相匹配。為此,提出「理解科層體系中的副職」這一命題,期待公共管理學界能夠做出理論回應。

副職作為雙重身份的職能定位

在中國,副職作為中間群體,是上級正職與下級職能部門之間的銜接層級。在推進上下互動、黏合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的「縫隙」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行政事務適配的需要。為了適應組織運行過程中繁多事務的環境,從副職的功能和運作過程來看,一定數量的副職滿足了行政組織的運轉需要。二是政治晉升激勵的驅動。正如周雪光教授所言,「等級制度產生自我期待,本身就是一種激勵」,設置較多數量的副職,具備了「職位創設」的功能,一定程度上為解決幹部待遇提供了良好方案。

在職能定位上,副職多被定位為「分管領導」,這種設計意味著副職既要發揮輔助作用,又要在「分管工作」方面起到主導作用。雙重身份的職能定位,使得副職在我國科層組織運作中發揮著五大職能。一是做好參謀輔助,增強組織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在實踐中,副職經常通過開會、請示等形式,協助正職領導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組織決策。二是強化權力制約,提升組織運行的規範程度。對行政權力決策及執行過程進行系統性分解,能夠形成決策過程常規化制衡。三是負責決策執行,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通過明確職責邊界,充分調動治理資源有效執行組織任務。四是凝聚內部共識,理順組織內與組織間的橫縱關係網絡。一方面,副職需要關注主要領導的決策意圖;另一方面,副職需要理順組織橫縱關係,明確職責界限。五是開展問題糾偏,使組織行為與預期目標相互匹配。通過與正職領導的溝通以及與下屬的商討,確保執行活動不斷朝著契合組織目標的方向發展。

影響副職運作過程的三重因素

對於副職存在三重面向的理解。一是作為制度意義上的副職。從宏觀層面將副職視為組織的組成要素,強調副職的運作受到體制結構的約束,包括組織類型、層級架構和管理幅度。二是作為集體意義上的副職。從中觀層面理解副職作為「社會人」的屬性,強調副職與正職領導、其他副職、分管職能部門領導之間的關係。三是作為個體意義上的副職。從微觀層面理解副職作為具體的個人,強調其自身性格與特質、專業與崗位的匹配程度等因素對於其功能發揮的影響。具體而言:

在體制結構的剛性規制中,一是組織類型決定了副職的運作過程和屬性具有顯著差異。「條塊」部門的差異,實際上賦予了副職不同的權限與職責,副職所掌控的資源也各有差異,這直接影響著副職在工作中的行動安排。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組織中會存在交叉任職的現象,一些副職會兼任下一級組織的正職領導。這就需要我們關注不同組織類型對副職靜態結構與動態過程的影響,辯證、具體地看待副職的功能發揮。二是層級架構約束著不同副職的權力配置。儘管我國政府在機構設置上存在「上下歸口、左右對齊」的特徵,但不同層級的同一類型的機構在管理事務、權力運作上仍存在較大差別,這歸根結底是權力配置的問題。需要關注副職所對應的具體層級,關注副職運作過程中層級差異的影響。否則,就很有可能出現「以全概偏」的結論性謬誤。三是管理幅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調節著副職的注意力分配和績效。在應然層面,副職數量應該與組織管理範圍的大小和行政事務的多少相匹配。但在實然層面,副職的配置數量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管理幅度也是副職動態運作過程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過大則會影響組織績效。

在組織環境的柔性調適方面,一是副職與正職領導的關係模式,深刻影響著副職的功能發揮,啟示我們從動態、微觀層面理解在科層組織中的副職。二是副職之間的關係,直接關係著組織的協同合作效果。如某個副職與其他副職之間的關係,與其在副職群體中的組織排序、分工差異和個人經歷等因素密切相關,這也直接影響到副職具體功能的實際發揮。三是副職與分管部門領導的關係,直接制約著組織任務執行的有效程度。副職在職能部門的地位及權限,以及被管理對象所認可的程度,直接影響著其對職能部門的領導力和控制力。

在個體特質的偏好適配度方面,一是副職的自身性格與特質。不僅與其功能發揮的方向和程度密切相關,而且會直接影響到組織的政治生態和績效。二是副職的專業與崗位的匹配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副職能否有效推進資源統籌工作,進而提升組織運行績效。

建設中國特色的副職研究體系

副職作為中國政府組織運作體系的關鍵一環,在組織運行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儘管副職在組織體系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但有關副職的研究尚不豐富。當前「副職」仍處於公共管理學科研究議題圖譜的邊緣。為此,我們應立足於中國管理情境,結合現實場域要素,從副職配置的動力因素和職能定位出發,勾勒中國體制下副職的功能輪廓,進一步探討中國情境下副職運作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當然,從組織學視角而言,副職屬於一個相對微觀的議題,過於宏觀的規範論證,難以對副職問題進行真實深刻的研究,因此筆者提出「理解科層組織中的副職」,以呼喚更多「小而精緻」的實證研究。這要求我們結合中國特色黨政領導體制,從中國制度情境出發,選擇合適的理論切口,深度詮釋中國情境下的副職運作實踐,講好中國故事,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科理論體系。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0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大部制」改革下,基層政府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社會科學報

關注 | 基層治理複雜多變,數字化轉型如何落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6d7e85029e34952b2f3f8fb046b4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