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車企深化固態電池布局 留給「軍備競賽」的時間不多了

2023-12-26     道哥說車

【文/財圈社&道哥說車 麻建宇】12月25日,長安汽車公告稱,與江西贛鋒鋰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浙江寧波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根據備忘錄,雙方將按照「對等持股、高效運營」的原則,加快推進(半)固態電池研發合資項目及製造產業化項目,並基於下一代汽車動力電池(半)固態電池研發合作,探討向電池上、中、下延伸,推進電池產業全鏈條戰略合作。

長安汽車曾在一份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中透露有關電池技術方面的規劃:長安汽車正在進行半固態電池以及固態電池的全新電解質材料開發、關鍵工藝開發階段,將基於整車需求,正向開發固態電池,2025年開始逐步量產應用,2030年全面普及。

據了解,固態電池由於擁有能量密度高、耐高溫、安全性強,以及寬溫域工作窗口等眾多優點,已經成為了行業關注的重點技術,更有說法稱其為下一代動力電池風向標。長安汽車之外,包括國內的廣汽集團、長城汽車(蜂巢)以及海外的日產、豐田等均有相關布局,甚至有明確的量產規劃。

一場有關固態電池的「軍備競賽」已經悄然展開,只不過留給車企們的時間並不多,如果想吃第一口肉的話。

下一代電池風向標,2025開啟混戰

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成本占整車比例非常高並直接影響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和安全性。目前,以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池為代表的液態鋰離子電池已發展成為行業的主流技術。但隨著需求的上升以及行業對技術的追求,液態鋰電池已經無法滿足車企、動力電池廠商甚至消費者。

在此背景下,被譽為下一代動力電池風向標的固態電池成為了行業的焦點,其使用固體電解質替代了傳統鋰電池的電解液和隔膜,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循環性能更強。同時,以實際案例來看,固態電池甚至是半固態電池的戰績也是非常輝煌的。

前不久,蔚來創始人李斌「長測」的正是150 kWh半固態電池。搭載該款電池的蔚來純電動轎車ET7最終行駛了1044公里,行駛總時間為12.4小時。豐田方面對固態電池的應用效果也有十分樂觀的估計,按照豐田汽車的估算,配備全固態電池的汽車可實現充電10分鐘續航1200公里,這與豐田汽車現有車型bZ4X充電30分鐘理論續航600公里相比,有了質的提升。

目前,很多海外車企也發布了固態電池應用的規劃時間,以2025年-2030年階段為主。

豐田汽車將在2027年量產固態電池;日產為全固態電池的量產化之路制定了明確的規劃——2024年啟動試點工廠,2028年之前量產上市;寶馬承諾在2025年前,推出搭載全固態電池的電動汽車原型,並在2030年前量產;大眾表示,正在積極研發全固態電池技術,預計2025年開始使用;福特則預計,2026年推出搭載固態電池的車型……

可以想像的是,2025年到2030年這段時間,動力電池市場將掀起一場以固態電池為主的混戰。

中國車企迎戰軍備競賽,行業內誰能吃第一口肉?

在迎接固態電池混戰之前,中國車企們正在積極準備「軍備競賽」。

以此次與贛鋒鋰業合作的長安汽車為例,長安汽車已組建先進電池研究院,擁有電池研發人員1200餘人,其中包括高級專家、頂尖學術人才125人,並發布了命名為長安「金鐘罩」的自研電池品牌。

廣州車展期間,長安汽車總裁王俊曾表示,「未來,我們還將投入100億元資金,到2024年電池團隊達到3000人。」除此之外,廣汽集團、長城汽車、吉利、上汽集團等也在加深對固態電池方面的布局。

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軍備競賽中,除長安汽車之外,也有很多中國車企選擇了合作夥伴。

今年5月31日,上汽集團和清陶能源簽署增資擴股協議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決定進一步深化雙方長期、共贏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率先推動2025年實現固態電池技術10萬輛級大規模量產落地,依託全球領先的創新技術,為消費者打造真正安全節能、高性價比的電動車。

吉利汽車方面亦已通過股權投資、技術合作與自研相結合等方式布局半固態及固態電池賽道,包括間接入股具有半固態電池量產能力的孚能科技,以及與衛藍新能源建立投資合作關係。

需要提到的是,固態電池雖有各種各樣的優勢,但目前尚未大規模量產也是有其道理的。除了技術上仍需進一步突破之外,成本也是困擾固態(半)電池量產的關鍵原因。蔚來汽車總裁秦力洪曾針對ET7上述測試表示,這一塊半固態電池的成本,等於一台蔚來ET5,也就是人民幣超29萬元,即使選租賃電池的模式也要25萬元。

半固態電池尚且如此,全固態電池又將如何?以此來看,對固態電池來說,走出實驗室甚至量產裝車也只是踏出了第一步,如何降低成本才是決定車企能否吃上第一口肉的關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4450036067ced5ecbb93c830f615a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