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名人坊丨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李德仁:在太空點亮中國「慧眼」

2024-06-24     國際在線

今年85歲的李德仁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長期致力於提升我國測繪遙感對地觀測水平。他攻克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解決了遙感衛星影像高精度處理的系列難題,帶領團隊研發全自動高精度航空與地面測量系統,為我國高精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體系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6月24日,李德仁院士獲得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稍早前,總台環球資訊廣播《環球名人坊》對他進行了專訪:

環球名人坊:對於老百姓來說,遙感是一個很陌生又熟悉的領域,您能不能給我們舉幾個例子,遙感有多重要?

李德仁:我給你講一個例子。2015年,武漢大學團隊開始研製我國第一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經過3年的科研攻關,「珞珈一號」 2018年成功升空,我們可以利用晚上的燈光反映人類的活動,反映經濟發展,從而去做數據挖掘。

2011年至2015年期間,我們利用燈光分析敘利亞戰爭的燈光變化,並向聯合國提供了報告。我們該如何判斷呢?戰場在哪兒?燈光下降85%以上的地方就是戰場,燈光不變的就是後方和平區和中間過渡區。我們把通過燈光分析的戰場地圖交給了聯合國。聯合國安理會據此作出了決策。後來,我們免費給聯合國衛星中心提供遙感服務,為土耳其地震、阿富汗地震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環球名人坊:您為什麼要學習遙感這個專業?

李德仁:1957年,那時候的中國開始討論如何發展航天。我本來想報考北大數學系,因為我數學很好,我希望用數學推動力學去研究火箭,發展航天。後來陰差陽錯,武漢測繪學院成立了航空攝影測量與製圖專業,我以為可以坐飛機,就報了這個專業。我到了這個大學之後,是5721班的班長,說明我當時成績是很不錯的。改革開放後,學校送我到德國去跟世界航空測量的權威阿克曼教授學習,一直到1985年回國。

環球名人坊:您在德國學習的時候,有沒有感受到中國和德國在航空測量方面的差距?

李德仁:當時感受到了這種差距。那時候中國沒有一個衛星,軟體和硬體等所有的東西都是買的。從此之後我們開始發展自己的遙感。2003年,我牽頭聯合多位院士向國家提出加強遙感衛星工作。2010年,高分專項正式啟動。我們國家從衛星數據85%依賴國外進口,到實現85%的自給率,再到向其他國家出口,我國測繪遙感技術一步步從落後走到了世界前列。

環球名人坊:當前,您最關注的是什麼呢?

李德仁:我們講衛星的三大任務,為地球架設通訊叫衛星通訊系統,為地球導航定位叫衛星導航系統,了解地球上的資源分布狀態、災害應急、人類活動,這個叫做遙感。遙感衛星通俗地講就是給衛星裝上了看地球的眼睛,它可以從太空看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看得越清晰,獲得的可用信息就越多。

所以這三個衛星要一體化來做,通過什麼把它連在一起?要用「腦」。這就是我建議的要抓通導遙一體。2006年,我提出建議,建設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在軌集成智能服務系統。

「東方慧眼」星座項目就是這樣一個系統。現在「珞珈二號」01星、「珞珈三號」01星已經成功入軌,我們已經研製發射了四顆「珞珈」系列衛星。我們預計到2030年建成全球服務系統,將來幾乎每個人的頭頂上可能就有一顆「東方慧眼」星座的衛星,普通人就可以用手機「調用」頭頂的衛星資源。

環球資訊廣播《環球名人坊》

每周六09:00

非凡人生精彩講述

記者 ︱魏宇晨

主持 ︱遠歌

製作 ︱尹婷

簽審 ︱楊瓊 鄒浩宇

監製 ︱蔡耀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83031a0a7d9aae962f27944fd83d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