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微短劇健康發展

2024-06-25     國際在線

圖為成都城市夜景。石 覺攝(影像中國)

從大屏到小屏、從橫屏到豎屏、從長劇到短劇,網絡視聽形態變革不斷豐富人們的觀賞體驗,激發出文化新業態的巨大潛力。其中,以輕體量、短時長、快節奏為顯著特點的微短劇,正迎來發展的關鍵期。微短劇如何把市場活力轉化為創新動力,如何實現「微而精」「短而美」、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如何以精品化創作帶動網絡視聽行業轉型升級?希望這組文章能給關心微短劇發展的讀者以啟發。

——編者

找准精品化突破口

周逵

近來,微短劇創作傳播日漸火熱,刷新人們在「讀屏時代」的視聽體驗,成為文化新業態的重要組成。隨著一些製作精良的作品面世並收穫較好社會反響,微短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出品方、創作團隊、傳播平台等進行一系列探索,打開微短劇精品化的突破口。

深入開掘歷史和現實題材,以小見大、言近旨遠。過去一段時間,微短劇精品化的難點就在於題材懸浮、單一且格調不高。有觀點認為,每集幾分鐘、十幾分鐘的容量無法支撐大主題,但實踐證明微短劇也可以「志存高遠」,以小切口、小體量托舉更深刻的歷史和現實意涵。《追捕者》講述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安部門成立特案組偵破重大案件,打擊特務組織,守護社會安寧和人民安全的故事;《師傅》以沉浸式互動劇的形式,展現一線緝毒警察的日常工作和無私奉獻,並融入禁毒和普法宣傳;《實習生菜菜》關注生育話題,以月子中心護士的成長為主線,描繪職業女性的拼搏奮鬥……用以小見大的創作手法,專注塑造人物,刻畫普通人身上的光芒,是這些作品的共同特色。個性鮮明的人物,構成作品敘事的主軸,關聯起歷史的壯闊、現實的生機、生活的多彩;豐富多樣的人物,也滿足不同觀眾的觀影需求,打通微短劇特有的細分化、垂直化傳播路徑。

善於轉化成熟IP,取長補短、以短續長。在與電影、電視劇、綜藝等優秀IP的跨界聯動中,微短劇為我所用地轉化那些經過觀眾考驗的好素材好創意,增加自身的內容厚度。微短劇《人生大事之晚安地下鐵》延續電影《人生大事》「陌生人之間的愛與溫暖」這一主題,以在地鐵工作的單親媽媽為主角,講述她調解各種糾紛的故事,展現平凡人生的滋味。衍生微短劇《超越吧!阿娟》採用舞獅少年的角色設定,聚焦非遺傳承與青年成長,集勵志、青春、喜劇等元素於一身,受到觀眾歡迎。有的微短劇匯聚網絡綜藝節目培養出的青年演員,在整體風格及演員班底上都是熟悉的「配方」,讓觀眾在笑聲中感受溫情暖意。從觀眾接受情況來看,衍生微短劇不僅要做原作的續篇,還要有獨立成章的能力,或是聚焦原作中未充分展開的角色和次要情節,提供新的視角和故事線,或是深度挖掘故事背景和人物動機,呈現更多敘事維度和情感層次,在擴展原作、增益原作藝術價值的同時,建立自己的獨特風格。

積極順應文旅融合趨勢,提高作品文化含量。地方特色文化是各地旅遊產業的資源庫,也是微短劇提升內容質量的素材庫。如今,城鄉文旅品牌已從過去的「以景點為中心」轉向「以故事為中心」,宣傳渠道也轉向網際網路平台,這恰好能發揮微短劇快節奏講故事和短視頻傳播的特點,也能有效彌補微短劇文化內涵的不足。講述富含地域風情和文化意蘊的故事成為微短劇新的創作課題。《你的島嶼已抵達》《愛在炊煙裊裊時》以田園生活為主題,分別去往與劇本意境高度契合的湖南常德桃花源景區和浙江嘉興海鹽縣取景,努力把劇情和當地自然人文景觀融合起來,帶觀眾感受鄉村慢節奏生活。《等你三千年》取景於河北邯鄲古城,用愛情故事引出邯鄲「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的城市推介語,實景展現邯鄲的自然風光、歷史人文和今日發展。微短劇應發揮創意靈活、制播周期短的優勢,以精良的視聽作品擦亮地方文化名片。只有將微短劇的話題度有效轉化為地方文化的傳播度,才能起到文旅聯動、雙向奔赴的效果。

擁抱新技術,豐富創作手段,提升數字化製作水平。文化新業態的一大特色,就是數位技術高度參與文化產品的策劃、製作和傳播。作為其中一類,微短劇創作可以通過文生視頻、文生圖、虛擬人等數位技術,提升創意實現的效率和質量。《中國神話》的美術、分鏡、視頻、配音、配樂由人工智慧完成,詩意浪漫的畫風再現了神話場景;《山河入夢》運用文生視頻技術,呈現邊塞詩的宏闊意境,氣勢磅礴。除了動畫類作品,實景微短劇創作也在藉助一系列新技術,嘗試解決製作粗糙的問題。《柒兩人生》將虛擬製片引入微短劇領域,採用LED虛擬影棚替代實景拍攝,努力在畫面上向電影級別的色調和質感看齊。這些有益探索,標誌著微短劇進入技術與內容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無論業態如何革新,技術如何發展,人始終是文藝創作的決定因素。微短劇以其輕量化的投入、個性化的表達和分眾化的傳播,承載著視聽內容的蓄水池和行業人才的孵化器功能。網絡視聽行業發展初期,最早一批視聽內容就是以自制微短劇形式亮相,當時初出茅廬的導演和演員,如今在更大舞台一展身手,成為影視創作的中堅力量。目前,微短劇仍面臨內容良莠不齊的問題,隨著有效治理和有力扶持並舉,從業者共同努力,相信微短劇精品佳作一定會不斷湧現。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視頻研究中心研究員)

從40分鐘到4分鐘——

探索藝術特質與創作規律

劉子凡

在數字化浪潮中,微短劇以精短敘事和充沛情感,逐漸進入觀眾視野並獲得喜愛。作為一名製片人,職業的敏感使我設想:有沒有可能「長短聯動」,創作一部既有自身特色又延續知名IP的衍生微短劇?最終,我們基於熱門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推出了網絡微短劇《我的歸途有風》,並且取得1.9億的播放量。這次創作也打開我們思考微短劇藝術特質與創作規律的空間。

微短劇儘管「短平快」,但紮實的劇本依然重要。改編過程中,我們儘量尊重原作,抓住原作之「魂」。分析發現,《去有風的地方》之所以受到觀眾青睞,就在於「成長」與「治癒」的主題貫穿始終。微短劇也緊緊圍繞這個主題設計角色和劇情,將成長的道路與濃濃的鄉情融入每一集的不同故事中。主題的延續使微短劇在原劇粉絲中獲得廣泛認可,證明我們的改編方向是對的。

原作長劇的慢節奏,與微短劇普遍的快節奏敘事形成反差。為了適應短視頻平台,我們在每集開頭都會先拋出話題,再展開敘事,讓觀眾迅速進入場景和情境中。觀眾關心的是故事內涵和情感傳遞,我們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提煉,在敘事上儘量做到去繁就簡,堅持「三個最」原則——呈現最衝突、最準確、最真實的情節,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除了敘事技巧,微短劇應該表達對生活的新洞察與新觀點。儘管劇情推進很快,《我的歸途有風》通過對小鎮生活的細節刻畫,力圖展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視的美好和溫暖。比如女主角許有風回到老家,苦惱於家人安排的「相親局」,由此引出年輕人與長輩如何相互理解的話題。經過爭吵與談心,許有風漸漸發現,母親並非自己想像的那樣頑固,而是在默默嘗試了解網際網路時代的新鮮事物。「不要只想著讓父母『別掉隊』,也要學會和父母一起進步」,短短几分鐘劇情,從針鋒相對到化解矛盾,啟示年輕觀眾打破刻板印象,加強與長輩的溝通交流。敏銳捕捉生活現場的變化,與當下觀眾建立更密切的聯繫,這也是我們增加微短劇內容深度、實現以小見大的一種方式。

微短劇善於滿足觀眾情感需求。根據觀眾情感需求設置人物、鋪陳劇情,確實是微短劇應該保持的特色,但沒有人物和故事的支撐,情感表達會淪為「空架子」,甚至讓人感到「很尬」。好的微短劇應該有情感有情節。觀眾想要的是一場與自己有關的情感體驗,沒有相關性,再強烈的情緒也不能引起觀眾共鳴。這種「讓我感同身受」的關聯,有賴於創作者一步步地講故事,有賴於將情感烘托與劇情、畫面、音樂等手段結合起來,層層遞進,將觀眾的情緒推向高潮。

從40分鐘的長劇到4分鐘的微短劇,後者是前者的「濃縮版」嗎?我想,微短劇不是簡單的壓縮,而是一種濃縮後又能「暈染」開來的視聽藝術。其獨特之處就在於開闢一種講故事的新方法,既要把故事結構、情感表達、人物塑造高度濃縮在幾分鐘時間裡,又要讓觀眾看得懂並在心中激盪起漣漪。這需要創作者不斷摸索新的視聽語言。比如,長劇以十幾二十分鐘鋪陳的劇情和背景,微短劇須用幾個鏡頭甚至是一個鏡頭的若干要素來實現,這尤其考驗主創團隊在鏡頭設計上的創新能力。

與長劇相同的是,微短劇也要樹立切磋琢磨的精品意識。除了一遍遍打磨劇本,我們還堅持像長劇一樣勘景選景,導演組、攝影燈光組、美術組提前走戲走調度,根據劇情設計鏡頭,規劃布景陳設,推敲道具細節。在為《我的歸途有風》選擇故事場景時,製片團隊和編劇一起做功課,發現四川的非遺和美食能夠為劇情展開提供豐富素材,於是,扎染、變臉、鍋盔等元素巧妙融入劇中,成了故事的一部分。這種對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呈現,不僅豐富了微短劇的內容,也讓觀眾在欣賞故事的同時,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我們的創作初衷不僅是取得良好市場反響,更是完善微短劇創作流程,創新視聽藝術表達。期待更多創作者與我們一同探索微短劇精品化發展,推動這個活力十足的新業態健康成長。

(作者為微短劇製片人)

製圖:沈亦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0a261d5662a3c86d2ca4d94e33421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