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立和把橫怎麼選擇呢?看完讓你不再糾結!

2023-07-21     騎行村

整體由部分組成,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響,整體處於統帥的決定地位,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也制約整體,有時關鍵部分的性能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把立的作用類似於槓桿。越長,車頭的轉向越穩,但是把立受力越大;越短,車頭的轉向越靈活,把立本身受力越小(摺疊車的T型把是沒有把立的,大家可以試試它的操控性)。角度對速度也有影響,大角度向上,可以讓上半身更加靈活,越野下山時最能體現(多體現在應付高強度越野的車型上);角度向下,能讓上半身降低高度,從而減少風阻(多體現在TT場地等競速類車型上)。

很多車友,車架不適合自己了就用換把立的形式來解決。這樣做其實作用並不大。山地的越野對於車子操控性的要求比較高。所以一般用100-70的把立。太短了就會使車頭太靈活而不容易受控制,太長了又會使操控性下降。或者你會奇怪為什麼FR、DH都用短把立,因為玩高強度越野的時候,把立的受力是很大的,太長會帶來把立斷裂的後果,所以使用短把立,還是很結實的短把立。

那操控性呢?用加長的燕把(680mm-720mm)來彌補,使力臂變長。作為普通的XC,就可以用正常長度的把立搭配正常長度的把橫(580mm-620mm)來實現更好的操控性。總而言之,使用什麼長度的把立,主要是要看情況來取捨。而不是為了配合車架的長度來取捨。當車架大小不適合自己的時候,換車架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當然,我們討論的是正常的山地越野。如果是用來壓馬路的,那個本身就不應該是山地車該乾的活。基於馬路上的所有討論結果,不適合真正的山地車!壓馬路的倒是建議將把立反裝以降低風阻。

至於正常的那些「把立長度的改變會讓騎行姿勢隨著會改變,手腕或腰部或頸椎的的受力也會改變」。等等等老掉牙的說法,自己百度,大把的答案。

DH和XC使用的環境不一樣,DH要使用短立管,不單為了強度,更短立管可以讓車手重心撤到更後,其實短把立不利控制,因為車把位於前輪軸偏後方,為了提高這樣短把立的操控,所以DH車採用橫向加長杆槓,通常,DH車把寬度在680mm。

XC爬坡更多,長立管便於重心更靠前,爬陡坡時,重心更靠前可以有效壓住前輪,不容易小傳動比導致車頭撬起,當然下坡就必須更推直,才能讓重心移的比較靠後,XC的把橫也通常只需要580mm。

把立、立管的選擇

把立,也就是俗稱的龍頭,把立主要的參數有長度(沿著把立杆從中心到中心的長度)、角度、能否正反裝等。

把立和車架搭配起來,一起構成了總上管長度。注意該長度不一定等於「車架上管TT值+把立長度」,因為把立有角度的存在,而且正反裝會導致不同的高度,從而影響整個上管長度,實際還需要測量來獲得。

在車架Standover確定後,總上管長度應該就是尺寸中最需要琢磨的參數了。這個長度多少算合適呢?一方面取決於你的身體尺寸,另一方面取決於使用方式。下面慢慢敘述:

首先不能太短,要保證上半身可以完美的伸展,沒有縮成一團的感覺;要保證車把和你的膝蓋有一定的安全距離,即使在站立踩踏時,膝蓋也不會撞到車把。這算是一個底線吧。

其次,看使用方式。總上管越長,上身就越伸展,越容易發力,但帶來的問題就是重心前移,操控性能下降。相反,上管較短時,你就能夠挺直上身,獲得良好的操控性和視野,當然發力就沒那麼自如了。除了水平方面的長度,在垂直方面,把立和座墊的高度差同樣有影響。

座墊高度相對是容易確定的(後面會涉及),把立可以通過使用前叉墊環,甚至反裝來調整和座墊的高度差。把立越低,越容易發力,操控性也越差,對脖子和手臂的壓力也越大;反過來則剛好相反。

綜上,確定上管長度,依賴於很多因素。也許你覺得很抽象,仍然不知如何下手,沒錯,事實確實如此,對於初學者來說更是如此!儘管有各種各樣的計算公式,但從來沒有哪個公式能適用於所有人,只相信公式純粹是機械和教條。那怎麼辦呢?

不少老手都習慣用一個詞:舒服。憑感覺,怎麼舒服怎麼來!這話說起來容易,但對初學者來說,是多麼的無奈!我們知道,人是一種適應力很強的動物,開始不舒服的姿勢,適應後也會舒服的;開始很舒服的姿勢,不一定就是尺寸合適的姿勢。所以,跟初學者談舒服,說了等於沒說,這是需要在一定的騎行經驗基礎上才談得上得。

那總得有個解決方法啊?不得已,雖然不能依賴計算公式,但是,對初學者而言,我個人覺得,還是得從公式入手,機械就機械吧,就機械這麼一次,好歹是一個起點啊!這裡列出其中一種公式:

測量數據t:水平站立,襠部到鎖骨之間V字槽底部的距離。

上管總長度=(t+a)/2+8。

注意,這只是一個不得已的起點,不一定就與你的實際想匹配。初學者可以此為基點,隨著騎行經驗的積累和交流,再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

至此,解決了一個大問題,但還沒完。在總上管長度確定之後,下一步就需要琢磨車架和把立如何搭配來構成總長度的問題了。

同樣與騎行方式有關。長把立短車架的組合,使得重心相對前移,有利於爬坡,尤其爬陡坡時有助於壓住車頭,防止前輪翹起,但同時降低了下坡性能。短把立長車架的組合則剛好相反。

不過,就XC而言,勝敗的關鍵在爬坡,而不是平路衝刺及下坡技巧,所以使用長把立還是大有人在。對於業餘人士而言,我們需要一個能兼顧上坡和下坡的折中點。這個長度是多少呢?引用一個數據:100-125mm左右,把立長度在這個範圍比較合適。

至於把立角度,則根據你需要的座墊把立高度差來選擇。對於初學者而言,可以先把座墊和把立調到同一高度,之後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身體柔韌程度慢慢調整。不要立馬像專業車手那樣把車把調得很低。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慢慢來吧!

在通過墊環已經無法調低把立時,可以將把立反裝,這樣還能降低點距離,當然,前提是這個把立的角度不是零,而且可以反裝!這些問題確定後,車架的TT值範圍也就可以定了。車架、把立,兩者要接合起來一起挑選。

把橫

直把可以趴握更下,握牛角的時候也可以增加拽車的力臂,姿勢相對更多,在長距離中可以不斷通過換姿勢而讓上肢獲得休息和放鬆。燕把力臂更大,短距離拽車加速更得心應手,槓桿長,手移動距離多而輪子轉向角度小,可以更便於操控入彎角度,通過槓桿加長而可使得龍頭縮短一樣能獲得很好操控,這對於DH這樣要身體向後縮的車種尤其重要。使用直把和燕把是需要根據車種和自己的使用習慣來決定的,那一種好都不絕對。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2230f2f8fa75ab7f25a6636eb312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