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將全面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

2019-07-25     鄉村之聲三農中國

長期以來,農村集體經濟存在著一個矛盾:一方面,村集體手裡沒錢,辦不了大事兒;另一方面,大量的集體資產閒置,無法發揮自身價值。

如何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近幾年來,我國多地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從清產核資入手,分類施策,將集體資產量化到村民身上,極大地增強了農村發展的底氣和熱情。

7月中旬,河南省深化農村改革工作推進會在濟源召開,宣布河南將全面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此前,河南部分地區的改革嘗試,為整省推進工作提供了重要經驗。

在河南周口市沈丘縣,一位鄉鎮幹部坦言:農村很多經營性資產,以及教育、體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非經營性資產,都沒有一本「明白帳」。這就導致大量的農村資產無法盤活,限制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用不上,或者說不能用,這些資產就只能一直沉睡,這種現象被形容為「捧著金飯碗討飯」。

農村集體資產怎麼盤活?三年前,河南省的濟源市成為全國29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的試點之一。

周群:我們村裡建了滑雪場,我們家入了2份股,去年一股分了4000元,兩股分了8000元。我們家還進行了土地流轉,流轉一畝地可以獲得720斤小麥。

說話的叫周群,是濟源市花石村的村民,也是該村村集體經濟693個股東之一。在試點的初期,花石村將村裡的各類資產進行了清產核資,股權量化,設置一人一股,並成立「花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以戶為單位向股民發放了股權證。

隨後,「花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對村集體資產獨立運營,依託自然資源優勢,將旅遊項目與股份制改革相結合,將集體資產入股滑雪場等項目,量化後的集體資產得到了激活。

村民周群說,這些項目生意紅紅火火,看得見的分紅讓大家喜上眉梢。

周群:將來村裡集體收入還會增加,這樣入的股算到每一個人的身上,每一個人的收入都會增加的。村裡共有693戶,就有693個股東,大家都是股東。

漫步花石村,村裡不僅有滑雪場,還有水上樂園、梅園等大型的項目,這些項目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在改革試點前是不可想像的。如今,花石村已經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村黨支部書記周全喜說,隨著資產的進一步盤活,村裡的發展更加良性。

周全喜:我們從股改到現在,我們每年上兩個項目。去年春天我們打造建立了一個1000畝的梅園,我們現在發展勢頭很好,下一步我們還有不少項目。

如今的活躍與過去的禁錮形成鮮明對比。周全喜說,在改革初期,有些村民以為要分割村集體資產,還有些不理解。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大家認識到,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村集體資產量化到每個人身上,村民變股民,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大家才一下來了勁兒。

周全喜:吃上定心丸,讓他們自己知道集體資產我的股份占多少。假如上面撥款100萬,100萬就是你家增加多少股份,老百姓就都明白了。

上世紀80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成為中國城鄉大變革的槓桿。以產權改革為抓手,也成了我國改革的一條成功經驗。近些年,無論是推進農村集體土地三權分置,還是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強化制度供給的改革思路在農村進一步伸展。在喚醒鄉村沉睡資產的過程中,不僅農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農村也變得更加的和諧穩定。河南省新鄉市紅旗區洪門社區社區主任王文增:

王文增:因為以前這個產權歸屬不清,現在量化到每個人身上,他們都明白自己有多少資產,同時對這個經營、以及收益發展都很關心,消除了群眾對幹部的猜疑,也增強了社區的和諧穩定。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以來,河南省分三批在濟源市、獲嘉縣、新縣等18個市、縣實施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從2018年起,又在全省範圍啟動了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到今年6月底,全省99.25%的行政村完成了清產核資,共清查核實資產2695億元。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

申延平:農村的資源盤活了,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產獲得收益,這些收益又給了農民,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增加了,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煥發了農村的活力。

近期,河南省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批准為全國12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之一,要求2020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務,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形成有效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的治理體系,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編輯記者:李鑫、任磊萍

統稿編輯:劉璐

責任編輯:舒晶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_nrKWwBmyVoG_1Zonak.html




柱子上學記

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