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STEMI患者,時間就是生命!
目前,國內外指南均將直接經皮冠脈介入(PCI)作為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再灌注治療的首選策略,並要求就診至球囊擴張(door-to-balloon,D2B)時間<90 min。那麼進一步縮短D2B時間能否帶來額外的獲益呢?
3月28日,美國心臟病學學會(ACC)與世界心臟病大會(WCC)聯合召開的年度科學會議在線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指出STEMI患者的D2B時間標準<60分鐘可能更為合適!該研究摘要同期發表在《JACC》上。
01 下一個目標:D2B時間<60min
該研究的參與者,均來自韓國地區心腦血管中心急性心梗登記處(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因STEMI首次行PCI治療的成年患者,比較了不同D2B時間的院內事件機率。
研究人員繪製了D2B時間的ROC曲線。經計算,發現該ROC曲線的曲線下面積(AUC)值為0.619,而院內事件預測的最優D2B時間切點值為59分鐘。結合經典的D2B時間<90min的要求,研究人員將D2B時間分為<60min、60~90min、≥90min三個區間。
進一步分析顯示,與D2B時間<60 min、60~90 min相比,D2B時間≥90 min與死亡率增加(4.1% vs. 8.7% vs.18.6%;P<0.001)、心臟驟停(5.8% vs. 11.0% vs.20.2%;P<0.001)、心血管事件(0.4% vs. 1.1% vs. 4.7%;P=0.002)相關。
經logistic回歸分析,D2B時間≥90 min的院內死亡率是D2B時間<60 min的3.6倍(OR 3.639),D2B時間≥90 min的心臟驟停發生率是D2B時間<60 min的2.9倍(OR 2.955),D2B時間≥90 min的心血管事件是D2B時間<60 min的12.0倍(OR 12.041)。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STEMI患者的D2B時間<60分鐘與預後良好相關,可能需要採取更多的措施來達成這一目標,從而儘可能地降低STEMI患者的院內死亡率。
圖1:A) D2B時間的院內累及死亡率;B)D2B時間的ROC曲線
02 D2B時間雖好,但不應盲目追求
「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很顯然對於STEMI患者,儘早血運重建,勢必能挽救更多的瀕死心肌,從而減少心梗面積、保護心功能,最終能夠降低病死率,基於此可以推測越短的D2B時間會帶越好的預後結果。所以在這項研究中,D2B時間<60 min能帶來更大的獲益是可以預期的。
而且在《ESC STEMI診治指南2017》也已經提出,具有PCI資質的醫院從STEMI的確診至導絲通過應≤60分鐘。因此儘可能縮短D2B時間已成為所有STEMI醫療團隊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成為全球性STEMI管理的質量評價指標。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STEMI的管理中也不能唯「D2B時間論」,D2B時間也有自己的局限,過度強調D2B時間會帶來無法預料的結果。
其次,過度強調D2B時間會影響STEMI患者PCI中的操作選擇。這在對STEMI患者採取橈動脈穿刺中體現的更為明顯。通常來說,對有經驗的醫生而言,經橈動脈穿刺相比經股動脈穿刺預後更好。然而在Cath-PCI註冊資料庫資料中,2007年至2011年間,STEMI患者經橈動脈穿刺病例數迅速增長了6倍,但是在2011年該部分患者所占比例也僅有6%。分析原因,介入醫生均表示雖然有詳實的數據表明經橈動脈穿刺置管更好,但考慮到需控制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D2B這個因素,他們會避免經橈動脈徑路穿刺。
總 結
最新研究再一次證實降低D2B時間與改善STEMI患者預後的相關性,即對於STEMI患者而言,越短的D2B時間明顯會帶來更少的死亡率。但是在追求D2B時間「量」的同時,也要保證患者評估和PCI操作的「質」,而且還需重視整個醫療過程中的其他延誤時間。
對於這個最新研究,方唯一教授表示:同意文章的觀點。我國胸痛中心建設的實踐證明D2B<60 min更合適,而且在我國的大多數胸痛中心都能實現。
方唯一 教授
教授,主任醫師。浙江省人民醫院幹部科、高血壓門診主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預防學組委員、中國高血壓聯盟理事、首屆國家基層高血壓管理委員會專家、浙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老年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省高血壓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Hypertension》(中文版) 編委、《高血壓精粹》(中文版) 編委。
參考文獻:
[1]Larson DM, Menssen KM, Sharkey SW, et al. "False-positive"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activa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ma 2007;298:2754-60.
[2]McCabe JM, Armstrong EJ, Kulkarni A, et al. Preval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alse-positiv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diagnoses at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capable centers: a report from the Activate-SF registry.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2;172:864-71.
[3]Baklanov DV, Kaltenbach LA, Marso SP,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transradia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alysis from the National Cardiovascular Data Registry (2007 to 201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3;61:420-6.
[4]Wimmer NJ, Cohen DJ, Wasfy JH, Rathore SS, Mauri L, Yeh RW. Delay in reperfusion with transradia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ght some delays be acceptable? 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14;168:103-9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審稿專家:方唯一教授
本文作者:人間世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