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朋友打電話跟我分享,說自己家迎來了二胎。隔著電話,我都能感覺到朋友濃濃的喜悅。
正聊得開心,卻突然聽見手機那頭傳來嚴厲地呵斥:「你別拉弟弟的手!
弟弟還這麼小,你弄疼他了怎麼辦?」隨即便傳來孩子的哭聲。朋友不好意思地向我說了聲抱歉,說下次再聊。
掛斷電話,姥姥順口問了幾句,我便一五一十地說了。
姥姥聽後嘆了口氣:
「很多家庭有了二胎,對大寶就難免有忽視,孩子心裡肯定有落差。不管是初為人父母,還是已有了一定經驗,都不能忽略一點——
別看現在孩子還小,一臉懵懵懂懂,但是內心敏感著呢,做家長的就一定要注意平時的教育方式。」
我坐在一旁洗耳恭聽。
姥姥接著道:「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是三種——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只有讀透這幾個字,你才能避免被孩子疏遠。」
【一】「講道理」——切忌說教教育
「講道理」這裡特指的是說教教育,說教教育一般指的是直接告訴你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比如很多家長就很愛說 :
「告訴過你,這個很危險,不要碰,怎麼就是不聽呢?」
「氣死我了,跟你講道理就是不聽,非要我動手是吧?」
......
這之類的指令就是典型的說教教育。很多家長就很容易陷入這樣的誤區。
湖南衛視《變形計》這檔綜藝節目就曾經有過一個案例:
問題少年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學識很好,甚至還被譽為《變形計》史上最高的學歷。
按道理來說,這樣的家庭最重視教育,但是父子兩就是不對付,大家都覺得費解。但是通過他們的對話,我終於知道癥結所在。
片中,兒子沒有聽父親的話,他父親就開始用文言文的方式,給兒子講大道理,把兒子數落得一無是處。這種說文言文的方式可謂奇葩。
其實這個父親就犯了說教的毛病,說道理沒有錯,他錯在講道理的方式,他一味地灌輸道理,而不管孩子理不理解。
孩子只知其一,卻不知其二,道理就變成「左耳進右耳出」的廢話。
孩子下回依然不會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從而形成教育的惡性循環,說道理就成了一種「無效」教育。
那麼如何家長們又該如何避免「無效教育」,真正切實講教育落到實處呢?
我們要學會變「說教」為「無聲教育」。通過言傳身教去影響孩子,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影響孩子。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家長在求知方面就應有積極的表現,不能光要求孩子。
這樣才能真正影響到孩子。
【二】「發脾氣」——切忌情緒化教育
2018年12月湖南沅江發生了一起12歲男孩弒母案,同月,湖南衡陽又發生了一起13歲男孩錘殺父母案。
2019年3月16日晚,13歲的男孩邵某因不服其母楊某管教,雙方發生激烈衝突,致楊某身亡。
每一個慘痛的案例無一不和教育無關。而「情緒化教育」則是家長教育孩子時,最容易踩的一個誤區。
湖南沅江弒母案背後就有「情緒化教育」的影子。
2018年12月2日吳某康在家吸煙,被母親發現,其母親就用皮帶抽打他。吳某康當即進廚房拿了一把菜刀,將母親砍了20餘刀,母親當場死亡。
在這起讓令人憤怒的案件中,我們可以發現母親抽打孩子是整個事件的導火索,而打罵孩子就是情緒化教育的一種表現。
打罵孩子一類的情緒化教育就是一種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僅不會使孩子成才,反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
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需要在自尊上被他人認同。
打罵孩子或者冷暴力孩子等情緒化教育,都是對孩子自尊上的一種打壓。
即便父母打孩子往往只是以示警告或懲戒,很少會造成實質上的傷害,但長此下去,輕則讓你在孩子心中失去做長輩的威嚴,重則會造成孩子對你的怨恨,產生敵對情緒。
除此之外,你的行為還會造成孩子在腦子裡形成一個反射鏈。你有錯,我就打你或者冷暴力你。
於是孩子在他的人際交往中,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人,孩子可能成為新的施暴者,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教育孩子不能採取情緒化教育。而是要去「情緒化」,就事論事,尊重孩子的自我人格,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溝通,讓他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三】「刻意感動」——切忌道德綁架
我們常常把「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這個觀點掛在嘴上。
但是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愛,甚至有少部分父母常常「以愛之名」做出傷害孩子的行為,「刻意感動」就是一種「以愛之名」的道德綁架。
一個朋友名校畢業,畢業後他就留在大城市打拚,但是現實總是不盡如意,他打拚了幾年,父母卻總不滿意。
最終他迫於家庭壓力,還是選擇回家發展。但是不料他卻陷入了更艱難的境地。
他辭職回到家,在家備考,最終順利進入了當地的一家銀行,於是父母的期待值又開始暴漲起來。
每次他接到父母的電話,電話內容只有一個,就是工作是否上進,業績是否達標。
本來人脈資源就不豐富的他,對於這份工作並沒有十分得心應手,業績自然很一般,但是父母卻覺得他不夠上進,一邊哭訴他們的不容易,一邊逼朋友上進。
朋友沒辦法,為了衝刺業績,年底都進了好幾次醫院。但是他的父母又開始催他相親結婚,朋友真是不勝其擾。
這種壓力乍看之下,毫不起眼,但是日積月累,這種壓力足以把奮鬥的年輕人拖入情緒的泥淖中。
父母的過多干涉就是一種變相的控制欲的表現,父母們一邊付出一邊,又過分渲染強調自己的付出,以此為代價,孩子們就成為了他們的所有物。
很多父母就常常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我們承受著過重的心理壓力,無法輕裝上陣,只能負重前行,但有些父母卻不會在意你走得累不累。
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是三種——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作為父母,雖然沒有持證上崗,技術培訓一說,但是懂得避免這十個字,學會如何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對子女的愛,毫無疑問非常重要。
父母懂得愛,子女便知道愛,這個世界才能更加美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wRLRG8BMH2_cNUgWBl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