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永昌的雲南保山

2020-01-02   大羅言酒

古稱永昌的雲南保山,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與緬甸山水相連,南方的絲綢古道、滇緬公路、史迪威公路穿境而過。


保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三世紀的周郝王時—這裡是一度興盛的哀牢古國的發祥之地和立國之基,其開國之君便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話之一的九隆神話中沙壹「觸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龍的傳人」九隆。



保山是「內地的邊疆、邊疆的內地」,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這裡既有內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節日習俗、戲劇歌舞,又有在極邊民族地區少有的中原漢文化傳統。


保山美食以騰衝為代表,在雲南獨樹一幟,具有油而不膩、酸辣有度、香而爽口的特點。最著名的特色菜有大救駕、餌絲餌塊等。除此之外,豆漿米線、涼豆粉、火燒、酸辣湯、青辣子拌雞樅等都是值得一嘗的風味小吃。



火燒肉

逢年過節,人們都要吃火燒肉。殺好豬後,抬到平坦的地方,開始用火燒。用茅草對著豬燒毛。不間歇地持續燒一兩個鐘頭。燒熟後,豬全身是黑漆漆的,然後用水沖洗。直到把整個豬身洗得透黃泛亮。


罈子雞

罈子雞源於明末,興於清初,相傳與明朝末代皇帝永曆皇帝有關。由瓷壇(或特製砂鍋)燜制工藝和神秘的藥物融合騰衝當地原材料配製而成。罈子雞顏色金黃玉潤,入口細品,皮脆肉嫩骨酥,滿口溢香。



永昌板鴨

永昌板鴨歷史悠久,早在清朝末年,就遠銷港、澳地區和緬甸等國家。永昌板鴨是選取飼養3-4個月的本地良種麻鴨為原料,用人工催膘即活鴨站籠填喂15-20日,使其達到標準重量。成品的永昌板鴨具有形態優美,色白鮮亮,肉質酥嫩,味道芳香等特點。


口袋豆腐

口袋豆腐共有三道加工工序,只有經驗豐富的廚師方能掌勺。口袋豆腐外酥內嫩,除金雞以外的其他地方難得一見,堪稱金雞一絕,有句對聯寫道:「嚼鐵丸不費力氣,食豆腐需下功夫」。



大薄片

大薄片是滇西名菜,用特製的豬首肉,片成薄如蟬翼的大片,丟到牆上不會下落,故以得名大薄片。這道菜具有咸、酸、辣、麻、香多種滋味,肉質脆嫩,嚼時有勁。


保山大燒

大燒選用當地產的細骨豬為原料。細骨豬屬溫帶小型豬,體型似泡漲的大豆,群眾稱之為"豆圓豬"。加工方法是:取飼養至35-40公斤的半膘豬屠宰後,去毛洗凈,撐開腹部平放在專用的爐灶上,用木炭火燒去表皮水分,然後扎針,塗上醬油、薑汁、食鹽等調料,使之滲入肉內,再放在爐火上,腹背輪番烘烤至豬皮焦黃,颳去麥皮焦質。如此再扎針,塗調料,烘烤,刮皮,反覆三遍。



潞江小粒咖啡

保山種植咖啡,始於五十年代中期,首株咖啡苗是已故愛國華僑梁金山先生從東南亞引進的在當地農民和技術人員的精心培育下,創造了潞江壩小粒咖啡質優高產的經驗。種植面積擴展到上萬畝,產量占雲南全省總產量的70%左右。1980年,先後到潞江壩考察學習咖啡種植的省內外科技人員一千多人次。同年,支援全國選作良種的咖啡量達數萬斤。


近些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的擴大,潞江壩的小粒咖啡更是遐邇聞名。生息在這裡的傣族人民的歷史同樣古老。據說,先民選址定居之時,總要在房前屋後種下幾棵芒果樹,年久天長,村村寨寨也就掩映 在古意蒼蒼的芒果林中了——五六百年高齡的芒果村在這裡不算太老。



保山有三寶,永子、料絲燈和瑪瑙,其中「永子」名列榜首。「永子"即永昌所產的圍棋子,又名"永棋",是以保山南紅瑪瑙、黃龍玉、翡翠和琥珀等天然原料磨製而成。據記載,"永子"始於明代,其中可考證的歷史在五百年以上。《一統志》中說"永昌之棋甲天下"。《徐霞客遊記》卷十八亦有雲:"棋子出雲南,以永昌者為上"。明代劉文征所撰《滇志》中記載永昌府的物產時,特別提到了"料棋"即用礦料燒制的圍棋子。清代陳鼎撰的《滇黔遊記》也記載:"永昌出圍棋子光潤如玉琢。"而清光緒十一年刻本《永昌府志》卷六十二中記載:"永碁,永昌之碁甲於天下",並約略記載了當年永子的生產用料和工藝。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